阳陵泉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阳之陵泉(《灵枢·本输》)、阳陵(《神应经》).
【出处】《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篇: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归经】足少阳胆经.
【定位】仰卧或侧卧.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释名】阳,指外侧;陵,指高处;泉,指凹陷处.穴在膝关节外侧下方,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故名.
【类属】
1.八会穴之一,筋会.
2.足少阳胆经合穴.
3.胆经的下合穴.
【穴性】疏利肝胆、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主治】
1.肝胆病症胸胁支满,胁肋疼痛,黄疸,呕吐胆汁,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
2.神经系统病症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眼睑下垂,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小儿脑瘫,神经衰弱,癫痫,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
3.骨伤科病症颞下颌关节损伤,落枕,肩周炎,胸壁挫伤,腰扭伤,腰骶部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疾患,踝关节扭伤.
4.其他病症高血压,虚劳,寒热往来,急惊风,遗尿,小便不利,术后疼痛.
【配伍】配环跳、风市、悬钟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配阴陵泉、中脘主治胁肋痛;配水沟、中冲、太冲主治小儿惊风;配上脘、太冲、神门、内关主治肝气犯胃呕吐、口苦.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0~1.5寸;可灸
【古代应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针灸甲乙经》: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头面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202
《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杂病穴法歌》:胁痛只须阳陵泉.
《针灸大成》:治筋病.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骨伤科病症
(1)颞下颌关节炎:《北京中医》1994年第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颞下颌关节损伤.一患者右颞下颌关节损伤,局部疼痛,张口受限.针刺下关、听宫等穴半小时后疼痛未见缓解,当即改用右侧阳陵泉穴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3分钟后患者张口受限大减;继针5次,即告痊愈.
(2)落枕:《贵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95例.双侧阳陵泉穴同时针刺,强刺激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项,留针20分钟.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64例).《中医药研究》2002年第1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穴治疗落枕60例.取阳陵泉穴(单侧发病取患侧,双侧发病取双侧),常规针刺,得气后快速提插捻转,泻法,同时配合活动颈部,留针15分钟.每天1次,3天为1疗程.结果:临床治愈56例(93.3%),好转4例,全部有效.
(3)颈椎病:《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1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加弹拨膈俞穴治疗颈椎病134例.结果:治愈29例(21.6%),显效41例(30.6%),好转61例(45.5%),无效3例(2.2%),总有效率为97.8%(详见"血会"膈俞)(4)小儿斜颈:《中国针灸》1997年第4期报道:阳陵泉透刺阴陵泉治疗急性小儿斜颈14例.取对侧阳陵泉穴,用3寸毫针向阴陵泉透刺,要求产生明显针感,再施捻转泻法,使局部酸胀;同时嘱患者自行活动颈部;针刺后颈肌肌紧张尚未松弛者,可辅助进行局部推拿.结果:全部治愈.
(4)上肢痹痛:《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第10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上肢痹痛.根据《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的法则,取筋之会穴阳陵泉可疏通气血,用于治疗肌肉、肌腱、神经、关节韧带等方面的病症,如肌纤维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臂丛神经损伤等疗效满意.
(5)肩痛:《北京中医》1983年第1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36例.动留针20分钟,行针中配合肩部活动.每日1次.经过1~18次的治疗,痊愈30例(83.3%),显效2例,好转4例.《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52例,强刺激手法,动留针10分钟,行针中配合肩部活动.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28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山西中医》1997年第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42例.用3寸毫针快速刺入阳陵泉1.5~2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患肩反复做快速有力的旋转、上举、外展、后伸动作;留针5分钟后,再行提插捻转泻法,患肩重复上述动作然后行平补平泻2分钟,最后以开合及呼吸补法出针3天1次,5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25例(59.5%),显效6例(14.3%),好转8例(19%),无效3例(7.1%),有效率92.9%.《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35例.取患侧阳陵泉,进针得气后用泻法,留针10分钟,同时嘱患者尽力连续旋转患肩.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12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1例.《中国针灸》2002年第7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肩痛30例.
以快速捻转刺人阳陵泉,得气后施以泻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半小时,在行针的同时嘱病人活动患肢.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结果:痊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第3期报道:独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100例.取健侧阳陵泉(若双侧肩周炎,则取双侧阳陵泉)针尖斜向下方与下肢长轴呈35°角,进针4.5~5寸,得气后紧提慢按,行透天凉手法,以出现酸、麻、胀、痛感觉向足小趾背侧放射为佳,留针30~6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同时让患者运动肩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0例,显效32例,好转10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82%治疗时间最短3个疗程,最长10个疗程.
(6)胸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年第7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胸壁挫伤100例.阳陵泉穴深刺,强刺激或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嘱患者做深呼吸或咳嗽动作.结果:针刺后1分钟内即感胸痛明显减轻、5~20分钟后疼痛消失者98例;针刺1次胸痛明显好转、2次痛止者2例.
全部有效.
(7)胁痛:《新中医》1977年第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配支沟穴治疗胁肋疼痛40例.常规针刺.结果:远期止痛30例近期止痛9例,仅1例无效.单用本穴治疗肋间神经痛20例,1次痊愈17例,显效2例,好转1例(吕景山《单穴治病选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8)急性腰扭伤:《江西中医药》2002年第5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攒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强刺激3~5分钟,留针10分钟,嘱患者活动腰部,再在局部行理筋推拿手法治疗.经1次治疗明显好转,疼痛减轻;2次腰部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
(9)膝关节炎:《蜜蜂杂志》2002年第10期报道:蜂针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取阳陵泉、内外膝眼、委中等穴,每次针2~4个穴位.隔日1次.经2次治疗后,病人感疼痛减轻;15次治疗后病人行走自如,症状消失.
(10)踝关节扭伤:《四川中医》1985年第1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1例顽固性足踝扭伤患者,多种方法医治无效.取患侧阳陵泉穴,强刺激,动留针5分钟取针后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如常.《国医论坛》2000年第5期报道:阳陵泉透刺为主治疗踝关节急性扭伤58例.取穴:阳陵泉、阿是穴(压痛最明显处),先直刺阳陵泉穴,行针2~3分钟后扳倒针身,使针尖向下透刺2~2.5寸,然后行泻法(小幅度快速提插配以捻转)3~5分钟,力求使针感向下传至患部,并嘱患者同时活动受伤关节,幅度由小到大,不留针;对于出血较多、肿胀明显者,再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放血,瘀血不易排出者,可在阿是穴处拔一小火罐帮助瘀血排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1个疗程,痊愈3例(65.5%),显效12例(20.7%),好转6例(10.4%),无效2例(3.4%),有效率为96.6%《江西中医药》2001年第6期报道:深刺阳陵泉治疗踝内翻扭伤50例.取患侧阳陵泉,用3寸毫针向阴陵泉方向缓慢透刺,使触电样针感向下传导至踝部,若没有触电样得气感,可将针退至皮下,调整角度后重新进针直至得气为止,行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1次.结果:全部治愈(其中天内治愈10例),最多治疗5天,平均治疗时间2.5天.
(11)各种软组织损伤:《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12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40例.常规针刺,1次痊愈27例(67.5%)2.消化系统病症
(1)胆囊炎:《中国针灸》1986年第4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期门治疗急性胆囊炎150例.常规针刺,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结果:痊愈142例(94.7%),无效8例.《中国针灸》2000年第9期报道:阳陵泉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按埋线常规操作,每15天1次为1疗程,共治2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治愈42例(64.6%),好转22例(33.9%),无效1例(1.5%,有效率为98.5%.未治愈的23例继续第2疗程,结果:治愈18例(8.3%),好转4例(17.4%),无效1例(4.3%),有效率为95.7%.2个疗程总共治愈60例(92.3%),好转4例(6.2%),无效1例(1.5%),总有效率为98.5%.
(2)胆绞痛:《针灸学报》1990年第4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胆绞痛11例.
深刺2.5寸,快速大幅度捻转,动留针30分钟.结果:显效(针后10~30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7例,好转4例.中国针灸》1990年第4期报道:阳陵泉穴位注射治疗胆绞痛157例.每侧穴位注入维生素K3注射液4mg.结果:显效126例(80%),好转31例,全部有效.《针灸学报》1991年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等穴结合耳压、中药治疗胆结石79例.针刺取穴:阳陵泉、肝俞、胆俞、胆囊穴,阳陵泉、胆囊直刺2寸,提插捻转泻法;肝俞、胆俞向棘突斜刺2寸,捻转泻法,使触电感传向胁部,每日1次;耳穴取神门、交感、内分泌、肾上腺,用药丸贴压后每日自行按压5次,每次每穴50下.3日贴1次,7天为1疗程;同时加服药物.
结果:结石全部排出者21例(26.6%),结石部分排出、病情好转者4例(55.7%),无效14例(17.7%),有效率82.3%《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第9期报道:电针阳陵泉穴治疗胆绞痛55例.用3寸毫针刺入双侧阳陵泉2寸,强刺激,使针感向上放散,然后接电针治疗仪刺激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结果:针后疼痛立即消失15例,半小时痛止者40例,镇痛有效率100%《针刺研究》2000年第1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穴治疗胆绞痛79例.阳陵泉向窝方向刺人1.5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左右,每隔3分钟行针1次.结果:显效67例(84.8%),平均显效时间为5.5分钟;有效率为93.67%,平均有效时间为7.7分钟.
(3)胆道蛔虫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年第1期报道:一患者右上腹钻顶样疼痛,诊为"胆道蛔虫症".当即取右阳陵泉穴配双侧合谷、足三里,泻法,使针感向上放散.5分钟后,痛即缓解,后渐入眠而愈.《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第11期报道:阳陵泉穴位注射加静脉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13例.阳陵泉穴位注射654-2,外加静脉推注维生素C.结果:治愈11例(84.6%),无效2例(4)呃逆:《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报道:阳陵泉、内关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17例.取同侧阳陵泉、内关穴,将维生素B100mg、维生素B120.5mg混合后分2穴注射,注射后在穴处按摩3分钟.每日1次.结果:注射1次呃逆消失10例,2次消失4例,3次消失3例,全部有效.
3.神经系统病症
(1)头痛:《山东中医杂志》1996年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率谷治疗一血管性头痛患者,用泻法激发感传,使针感从下肢传至头部,头痛顿止,且有清凉感.
共治疗6次而愈.
(2)面神经麻痹:《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0期报道:针刺阳陵泉、太冲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主穴取健侧阳陵泉、太冲;急性期加患侧下关、翳风穴;恢复期加患侧瞳子髎、地仓、下关、翳风常规消毒后,用1.5~2.5寸毫针针刺阳陵泉、太冲穴,得气后行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急性期留针期间,用温和灸施灸患侧翳风、下关,每穴1分钟左右,至面部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恢复期加针瞳子髎、地仓、下关、翳风、地仓浅刺,平补平泻;下关、翳风温针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97例(91.5%),显效7例(6.6%),好转2例(1.9%),全部有效(3)痿症: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各种痿证40例.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结果:1疗程治愈15例,2疗程治愈1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吕景山,《单穴治病选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4)中风偏瘫:《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急性期中风中经络患者145例.结果:全部有效,其中基本治愈76例(52.4%)《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第1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等穴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102例.
直刺患侧阳陵泉、丰隆穴,得气后接电针仪刺激30分钟每日1次,25次为1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44例(431%),好转46例(45.1%),无效12例(11.8%),总有效率88.2%
(5)下肢痉挛性瘫痪:《中国医刊》1999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痉挛性瘫痪30例.主穴:阳陵泉,阴虚阳亢加风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三阴交;风痰阻络加风池、脾俞、丰隆、行间、公孙、阴陵泉;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血海、三阴交;气虚血瘀加气海、百会、脾俞、血海、三阴交;气滞血瘀加膈俞、合谷、血海、太冲.主穴用30号10c毫针快速进针,深刺6cm,快速小幅度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出针前重复操作1次,上、下午各针1次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7例(23.3%),显效17例(56.7%),好转5例(16.7%),无效1例(3.3%),有效率为96.7%.
(6)小儿脑瘫:《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第10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35例.主穴取阳陵泉,配穴取昆仑、解溪、太冲、承山、太溪、三阴交、丘墟、血海.主穴针刺得气后施以烧山火补法(重插轻提、拇指向前顺时针单向捻转约为120°,每分钟60~80次),反复施术2~3次后留针30分钟;余穴均常规操作,根据全身证虚实施以补泻手法.结果:治愈15例(42.9%),好转20例(57.1%),全部有效.
(7)坐骨神经痛:《哈尔滨中医》1960年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环跳治疗坐骨神经痛284例.常规针刺,强刺激手法,动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52例(18.3%),显效89例(31.3%),好转140例(49.3%),无效3例(1.1%),有效率98.9%《中国针灸》2000年第2期报道:
针刺阳陵泉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87例.主穴为阳陵泉,配穴取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承山、昆仑(均患侧).阳陵泉按龙虎交战手法施术,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退至0.5寸处,以左转为主,即大拇指向前用力捻转9次;再以右转为主,即大拇指向后用力捻转6次;然后刺入1寸处、1.5寸处重复上述手法各1次.
针刺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针感向风市穴或昆仑穴传导为最佳,留针30分钟;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承山、昆仑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另设50例对照组,取穴及疗程均同龙虎交战组,但只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结果:经治疗2个疗程,龙虎交战组痊愈47例(54%),显效30例(35.6%),好转7例(6.9%),无效3例(3.5%),有效率96.5%;对照组痊愈16例(32%),显效15例(30%),好转10例(20%),无效9例(18%),有效率82%.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其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05)
(8)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报道:
针刺阳陵泉配大椎点刺出血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穴位常规消毒,阳陵泉常规针刺,大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5~10分钟,使出血1~5ml另设24例对照组,在疱疹四周行常规围刺法,并配合循经取穴加取太冲、曲池,每隔10分钟行捻转手法1次,留针40分钟.两组均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经治4个疗程,结果:刺血拔罐组显效22例(57.8%),好转11例(29.0%),无效5例(13.2%),有效率为86.8%;围刺组显效9例(37.5%),好转5例(20.8%),无效10例(41.7%)有效率为58.3%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
4.其他病症
(1)上睑下垂:《河北中医》2001年第11期报道:针刺阳陵泉为主治疗后天肌源性上睑下垂34例.取穴:阳陵泉、合谷足三里(均双)局部配穴: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均患侧).主穴直刺1~2寸,押手按压进针点下方,使经气向上传导;局部穴常规针刺,留针40~5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
痊愈32例(94.1%),好转2例,全部有效.治疗时间最短15日,最长35日(2)肌肉注射后局部肿痛:《四川中医》1989年第2期报道:针刺或点压阳陵泉治疗臀部肌肉注射后局部肿痛,大多能在3~5秒钟内缓解疼痛,1~2分钟内疼痛完全消失.对于有肿块(未化脓)或肿痛在数天以上者留针半小时左右也有良效.
(3)睾丸活检术后剧痛:《针灸临床杂志》199年第7期报道:针刺阳陵泉治疗睾丸活检术后剧痛20例.取与病变部位相应一侧的阳陵泉穴,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3分钟行针1次.结果:15分钟内完全止痛13例,10~20分钟内完全止痛为7例,全部有效.观察24小时均无反复.
5.副反应方面《上海中医药》1958年第9期报道:一妇女经期针刺阳陵泉,导致当日阴道大出血现象.
【现代研究】
1.消化系统方面针刺阳陵泉能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促使和加强胆囊收缩、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而进入十二指肠,而且还有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和良好的镇痛作用.此种作用在出现针感后即开始,在起针后10分钟更为明显.因而,对胆囊炎、结石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报道:观察32只家兔电针阳陵泉穴对下丘脑室旁核微量注射缩胆囊素八肽(CCK-8)引起胆囊压力变化的影响.结果:下丘脑室旁核(PN)内注入CCK-8明显降低胆囊压力电针阳陵泉穴能显著减弱pvn内注入CK-8降低胆囊压力的效应;电针对照区则不影响N内注入CCK8引起的胆囊降压效应.提示电针阳陵泉穴对胆囊运动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报道为探讨针刺阳陵泉穴后对健康人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选健康男性学员30例,年龄20~22岁之间,应用美国 AcusonSequoia512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10MHz,分别于针刺前及针刺后,测试胆囊的大小及胆总管内径变化.结果:针刺阳陵泉穴后胆囊大小及胆总管内径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胆俞穴对急性胆囊炎患者,可使胆囊收缩功能明显增强,有利于胆囊炎的恢复;针刺阳陵泉穴对健康人胆囊收缩功能及胆总管内径则无明显影响.
《中国针灸》2003年第1期报道:在B超下观察针刺左阳陵泉、右阳陵泉和双侧阳陵泉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的影响.观察结果:3组均有明显作用,但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左阳陵泉与右阳陵泉对胆道系统有同样的效应,故临床不宜只取右穴,而忽略左穴,也不必左右双穴同时取.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报道针刺阳陵泉对胆囊容积和胆总管内径的影响.应用美国Acuson Sequoia512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0MHz,分别于针刺阳陵泉前后,测试胆囊容积及胆总管内径的变化.观察结果:针刺健康人阳陵泉后,胆囊容积及胆总管内径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阳陵泉对生理状态下的胆囊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12期报道:电针实验动物阳陵泉穴能使胃窦、奥狄括约肌组织及血浆中胃动素、缩胆囊素的含量明显升高.
2.神经系统方面针刺阳陵泉对脑血流量有一定影响.有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通过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实验研究,针刺右侧阳陵泉和曲池,可影响到脑的血流动力学,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而对正常猫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基本不大;电针阳陵泉、足三里穴,可以抑制在下丘脑乳头上区及乳头及乳头前区,对电刺激臀神经,及自然痛刺激所呈现放电增加的兴奋反应(杨甲三,《针灸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辽宁中医杂志》1997年第10期报道:对实验性脾虚大鼠分别针刺其阳陵泉、脾俞穴,有使终板电位(EPP)、小终板电位(MPP)及乙酰胆碱电位(AchP)振幅增高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而二穴同时针刺时,EPP、MEPP、AchP振幅升高明显,与分别单刺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针刺阳陵泉、脾俞对EPP、MEPP频率及AchP的时程没有明显影响.表明:针刺阳陵泉、脾俞可提高脾虚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2期报道:单灸阳陵泉或脾俞穴能使重症肌无力(MG)模型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MEPP振幅升高,但对AchP及血清AchRAb滴度、MEPP频率等均没有明显影响;而同时灸两穴位则使MPP、AchP振幅升高,血清 AchRAb滴度下降,灸足三里则没有这种效应.表明:同时灸阳陵泉、脾俞穴有促进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
【阳陵泉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中国针灸》1998年第9期报道:针刺阳陵泉对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中y-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以针刺阳陵泉为主作观察组,足三里为主作对照组,结果:针刺阳陵泉对临床抽搐控制率优于足三里,但总有效率无差异;对脑脊液中GABA的影响,阳陵泉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而足三里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提示针刺阳陵泉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同时能提高脑脊液中GABA的浓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