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阳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付阳(《备急千金要方》)、附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足踝外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的昆仑穴直上3寸处.
【释名】跗指足背部;阳指跗部上方.穴在昆仑穴直上3寸处,正当跗部上方故名之.
【类属】阳跷脉之郄穴.
【穴性】通经活络、清热散风.
【主治】
1.头面部病症头重,头痛,头晕目眩.
2.神志病症癫证,痫证.
3.肢体病症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腿肌痉挛,踝关节痛,外踝红肿,足内翻.
4.其他病症脚气.
【配伍】配太阳、印堂、外关治头痛;配百会水沟、后溪、太冲、间使治痫证;配阳陵泉、承山、绝骨治小腿肌肉痉挛配照海、解溪治足内翻.
【刺灸法】直刺0.5~1寸,用粗针深刺有可能伤及胫神经、腓动脉,导致局部肿痛;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痿厥风头重,痛,枢股腨外廉骨痛,瘛疭,痹不仁,振寒,时有热,四肢不举,跗阳主之.
《太平圣惠方》:腰痛不能久立,屈伸难,坐不能起.
《针灸聚英》:霍乱转筋.
《针灸大成》:霍乱转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枢股胻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循经考穴编》:瘫痪痿痹,腰尻髀枢股胻痛外踝红肿,寒湿脚气,两足生疮.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骨伤科病症
(1)肩周炎:《中国针灸》1995年增刊报道针刺治疗肩周炎66例.主穴跗阳,配穴阳陵泉、绝骨、足三里.用1.5寸毫针,快速针刺跗阳、阳陵泉,得气后行导气法1~2分钟;足三里、绝骨用提插补法1分钟,然后接G-6805治疗仪刺激30分钟,同时艾灸跗阳穴15分钟.其他穴出针后,跗阳穴边行导气法,边嘱患者活动其患肢,配合按摩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43例(65.2%),显效15例(22.7%),好转6例(9.1%),无效2例(3%),有效率为97%.
(2)急性腰扭伤:《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第3期报道:针刺跗阳疗急性腰扭伤300例.取阳穴,针尖向上斜刺进针15~2寸,捻转1~2分钟,使疼痛部位出现酸沉感,得气感向上传导,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令患者活动腰部,再捻转12分钟,留针10分钟.结果:痊愈262例(7.3%),显效34例(11.3%),无效4例(1.4%),总有效率为98.6%.一般留针10分钟疼痛减轻.《上海针灸杂志》
1995年第4期报道:针刺跗阳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07例.患者站立,双手扶住桌子,快速针刺跗阳穴0.6~1.5寸,得气后令针感上传,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同时令患者活动腰部.起针时摇大针孔,并可配合拔火罐、按摩.结果:治愈89例(83%),好转16例(15%),无效2例(2%),总有效率为98%《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第3期报道:指揉跗阳穴治疗急性腰肌扭伤50例.医者以两拇指端或屈拇指的指间关节桡侧缘轻揉跗阳穴35分钟,逐渐加大指力,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然后再轻揉该穴3~5分钟,最后配合掌揉法于腰患处1~2分钟结束.
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4例,好转10例,全部有效.
2.神经系统病症
(1)偏头痛:《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期报道:跗阳穴临床应用举要,配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2)失眠:《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7期报道:跗阳穴的临床应用举要,配交信穴治疗失眠1例.45岁女性患者,失眠2年,加重半年,每晚只能睡3~4小时,口服安定可维持5~6小时,体质渐衰,精力不支.经用针灸治疗,泻跗阳、补交信,并加刺睛明穴,均不留针.每天1次.结果:治疗后6天停服安眠药可入睡5个多小时,半个月后每晚可安然熟睡7小时,身体状况转佳.
(3)嗜睡症:《新疆中医药》1994年第1期报道:针刺跗阳、交信治疗发作性睡病15例,结果:治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详见阴跷脉郄穴交信);《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第4期报道:针刺跗阳、交信治疗嗜睡症(详见阴跷脉郄穴交信)
【跗阳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4)股外侧皮神经炎:《针刺研究》199年第3期报道:针刺跗阳穴为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0例.跗阳穴直刺0.5~1寸,中等刺激,得气后留针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41例(68.3%),显效7例(11.7%),好转8例(13.3%),无效4例(6.7%),有效率为93.3%.
(5)中风偏瘫:《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期报道:跗阳穴的临床应用举要,配头针足运感区治疗中风后遗下肢瘫痪.62岁男性患者,因脑出血后右侧半身偏瘫(肌力0级),口歪而言语謇涩,血压145/95mmHg,脉弦.取右侧跗阳穴,配焦氏头针左侧运动区、足运感区,常规针刺操作.每日1次治疗4次后,右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右上肢肌力恢复至Ⅱ级;治疗10日后可扶拐杖自己行走.
3.遗尿《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4期报道:针刺阴阳跷脉治疗遗尿32例,结果:全部治愈(详见阴跷脉郄穴交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