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吴三桂的兵力大约只有清军的三分之一 。
松锦大战时 。明军主力被围,唯独吴三桂跑得快,他的嫡系部队,大概两万多人,全部从清军的包围圈中突出 。后来这些人,就是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的骨干 。
明朝灭亡之前 。吴三桂的正经职务是辽东团练总兵,不是山海关总兵 。当时的山海关总兵叫高第,他麾下有约一万人 。
吴三桂和高第,兵力合计约三万多 。
这里插一句 。山海关守将原本只是蓟镇东协的一路参将 。后来是因为后金崛起,辽东战略地位凸显,山海关守将的级别才从参将升格成了总兵 。山海关升格的同时,原辽东总兵也被一扩为三:镇守锦州的叫“辽东镇守总兵”;镇守宁远的叫“辽东团练总兵”,镇守前屯的叫“辽东分练总兵” 。这三个总兵都归辽东巡抚管,而山海关总兵则归山东巡抚管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吴三桂、高第接受大顺朝安抚后,李自成派明朝降将唐通接管山海关 。他带了八千兵去到山海关接收防务 。但没想吴三桂却突然反悔,他又被打跑 。其部人马被吴三桂收编 。
后来一片石大战前,吴三桂临时征兵,又征召了大约七千多新兵 。
三万多+八千+七千,合计五万多人 。这就是当时吴三桂的所有兵力 。
吴三桂有五万多人,清军有多少呢?
具体数字不清楚 。
根据明史专家顾城先生推算,多尔衮带到战场的八旗兵大概有八万人 。但这肯定不是清军的全部 。我们按出动一半人,留守一半人算 。清军能动员的人数绝少不低于16万 。
另据《清史稿》和《辽海志略》记载,八旗军的动员兵力为22~24万之间 。(网上一般说18万,是编制人数,不太准确)
当时常年战争,八旗肯定不满编,但我们就算打个对折,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兵力,至少也有十五万人 。也已经是吴三桂的三倍多了 。(三顺王和吴三桂都没有入旗,不属于八旗,也不是绿营 。他们的地位很特殊)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来说,这个提问其实是不成立的 。
如果吴三桂真有两倍于清军的兵力,手握三十万大军,他就不会归顺任何人了 。他既不会降清,更不会降大顺 。他谁也不会降 。他只会自己做主,自己当老大!
而他既然投降了,而且是两面押注,这就只能说明,他的兵力不足以让他当老大 。就连割据也够呛 。
说到两面押注,这里再插一句 。很多书上都只提吴三桂归顺李自成,但却往往漏了吴三桂也押注多尔衮 。当时吴三桂两面受敌,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 。再加上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被李自成俘虏 。为保全家人性命,吴才答应与李自成议和 。但他又不信任李,为防李自成有诈,所以他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
后来多尔衮复信吴三桂,说只要他开关,就许诺封他为清朝平西王 。也就是不接受吴三桂提出的合作关系,想改合作关系为受降关系 。吴三桂权衡利弊,便决定降李自成 。但就在这个关头,京城传来消息,说刘宗敏把陈圆圆据为己有 。原本就三心两意的吴三桂这才下定决心降清 。才有了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事情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当然,实力不如人也好,自己的爱妾被人抢了也罢 。都只是吴三桂降清的直接原因 。他投降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如果他不降清,他的部队有哗变的可能性 。
说到吴三桂的军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觉得是关宁铁骑,战斗力爆棚 。然而其实,吴三桂的兵是关宁军不假,但关宁军并不等于关宁铁骑 。
真正的关宁铁骑在袁崇焕死后,被朝廷故意拆分掉了 。曹文诏带一部分打起义军,曹文诏死后交给曹变蛟带 。这部分在松锦大战全灭;祖大寿带了一部分在辽东抗清 。但松锦大战惨败后,这部分人就投降了清朝;吴三桂手里有一点关宁铁骑,但人数并不多 。
明朝灭亡前夕的关宁铁骑,就跟所谓的京城三大营一样,除了名字外,名不符实 。只剩下个空壳子了 。
不能说当时吴三桂手上有五万多人,就说这五万多人都是关宁铁骑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既然并不都是关宁铁骑,那当时的情况显然就很复杂了 。
因为一个虎将统领一群精锐,主将往往可以凭借人格魅力加军纪控制军队 。即便他让全军赴死,都不是问题 。当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 。死战八旗兵不退,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
但是当一个虎将统领一群乌合之众时,很多时候,部队的情绪往往就不是部队主将的个人意志能左右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时期的黄得功,他决定抗清,可是部下都不同意 。部下大部分人都觉得投降好,于是清军一到,黄部上下一触即溃 。白瞎了黄得功的报国热情 。
吴三桂当时的情况比黄得功好一点,但也不乐观 。高第和唐通的部队就不说了,他根本不可能马上树立威信 。就算是他的嫡系,那也是典型的军阀部队,毫无忠诚可言 。
像这种军阀部队,体现大部分人意志的方式不是主将把大小军官都召集起来开个会,传达个人意志 。而是主将下令之后,大家觉得可以接受,犯不上为了这事反对大帅 。就接受 。反之就使坏,不配合,或者暗地里把大帅搞掉 。
当年在松山,吴三桂就是因为这样才把部队带了出去 。坑苦了洪承畴 。如果他当时下的命令不是提前跑,他很可能控制不住下面的人 。就像后来的黄得功一样,被自己的部下出于保命和荣华富贵的考虑,抛弃了 。
当然吴三桂在山海关时面临的情况不同 。放弃大明是当时关宁军将领和山海关守军的一致共识,这一点谁都没有意见 。但是在放弃大明之后,选择投大顺,还是大清这个问题上,大家都是一脑袋浆糊 。心里没底 。
大清这边,皇太极新死,新的清廷会对汉族降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有没有长期统治中原的能力?关宁军的将领们不好预测 。
别说他们了,估计多尔衮心里也没底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大顺的情况也一样 。一团浆糊,李自成没有表现出领导力,貌似起义军对前明的旧势力也不友好 。关宁军上下对大顺朝也是非常犹豫 。不能下定决心降 。所以我们才看到,吴三桂两面下注,给自己留后路 。
这个时候,关宁军上下的核心诉求是和吴三桂相同的:即首先要保住性命,必须站在胜利者一方,其次是要保全自己已有的财产地位,最后是要取得更高的荣华富贵 。
所以他们也支持吴三桂两面押注 。
一开始吴三桂说咱们去投大顺,大家觉得反正不亏,部队很利索地执行了,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这是一种符合传统的军阀思维的军阀部队的正常选择 。京城里换皇帝了,关我们什么事啊?我们继续当兵吃粮,谁给我们发饷我们就替谁砍人 。管他天下姓朱还是姓李呢?谁给我们粮饷,我们就跟谁 。
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京城里不断传来各种对大顺朝不利的传言,什么殴打官员,逼迫士绅捐款 。让吴三桂又觉得投降李自成不太妥,就又跑回了山海关 。
这其实是一步臭棋,要降清,那就应该一开始就说降清 。朝令夕改的,只会损害自己在部队中的威信 。事实上,吴三桂的做法也的确造成了思想混乱,有一些本来和他同行的官员,比如辽东巡抚黎玉田,直接逃走了 。
回到山海关后,面对来追杀他的李自成,吴三桂只坚持了一天多就抵挡不住 。这其实并不是关宁军的战斗力烂到了这种程度,而是由于军无战心 。大家都彻底被这个局势搞糊涂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仗,要争取什么前途 。而且还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
因此,关宁军中也就出现了一部分人向顺军倒戈的情况 。虽然关宁军还不了解大顺,但是毕竟大顺有皇帝,有朝廷,有大军,有文官 。关键是有钱,发了几万两军饷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吴三桂不傻,如果这种情况下维持下去,部队很快就会崩溃 。下面的人兵变干掉他,也不是没有可能 。
于是,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只能搬出另一个强有力的朝廷来背书,断选择投降清朝,以维持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力 。
就在部队要崩的当天早上,吴三桂亲自到清军营中请求清军出兵,这次不再与多尔衮讨价还价 。多尔衮也很爽快,挥军入关 。立马击溃了顺军 。
顺军退走后,关宁军中的不满情绪也就立刻被压了下去,上上下下不再犹豫 。因为打了胜仗的将领永远最有理 。眼见清军打败了顺军,关宁军自然也就认为跟着清军会更有前途了 。吴三桂的判断果然英明,吴三桂之前的做法不管有多不靠谱,这时都无所谓了 。
而如果吴三桂这个时候再朝令夕改,他的下场你懂的 。都不用多尔衮下手,估计关宁军内部就把他解决了 。
这种情况在后来很常见 。一个将领在明、清之间横跳,都是不得好死 。部队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 。远不如效忠清朝时有凝聚力 。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独力难支,虽有义军,因囿于阶级立场,难以聚势抗清 。其次置个人私欲及集团利益于家国之上 。第三说明古时的忠君爱国情感与当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很大差别,君在国先,君不仁,弃君叛国还能"大义"凛然,言之凿凿 。第四面对如此国运衰敝,民心丧失的明朝廷,正处于上升阶段,雄心勃勃、武功赫赫的大清政权,即使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焕散的明军又怎能抵抗?新中国成立前夜,毛主席推荐党内学习郭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至今仍有鲜活的历史意义,也警醒我们,爱国主义的教育不能放松,爱国主义的传统要牢牢坚守!
其他网友观点吴三桂是个汉奸混蛋无疑,但是他的兵力要是真有清军的两倍多,那么也不会投降了 。
清军入关是顺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这个时候八旗壮丁共346931人 。其中满八旗壮丁55330人,蒙古八旗壮丁28785人,汉八旗壮丁45849人,另外包衣阿哈尼堪壮丁216967 。八旗虽然做不到全民皆兵,但是两丁抽一还是没问题的,必要时候还可以三丁抽一,这样清军即使只算八旗,也可以抽出6、7万战兵,加上包衣,那就是16、7万人了 。
而吴三桂的的部队根据史料记载是有“五万众”,不过这个是总兵力,战兵的话占比一般不会超过一半,那么最多就是2.5万的战兵,此外吴三桂当时还招募了乡勇3万多人,这样总兵力大约8万,不过乡勇的战斗力比较差,实际派不上什么用处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当然,多尔衮入关的时候并没有大规模动员,他所率部队大约是10万人 。如果吴三桂依托山海关等要塞,加上大炮,而且明朝没有灭亡,有关内的不断增援,那么击退清军进攻问题不大的 。不过在李自成进京以后,依靠山海关这个孤城是没可能长期抵抗的,军心士气不去说他,武器和弹药也是问题,所以吴三桂必须在降清还是降顺之间选择一个 。
开始吴三桂还是多少要点面子的,毕竟投降鞑子太难听,不过李自成在京城拷掠明朝降臣后,吴三桂就迅速反转,改投了清朝,这也是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至于陈圆圆什么的,不过都是借口而已 。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