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胃脘、胃管、中管、太仓、大仓、上纪、胃募.
【出处】《素问·气穴论》篇: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归经】任脉.
【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释名】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之中,故名.一名"太仓",意指胃主受纳水谷.
【类属】
1.胃的募穴.
2.八会穴之一,腑会.
3.交会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穴性】通调腑气、和胃止痛.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痛,反酸,呕吐,呃逆,胃出血,胃溃疡,胃下垂,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秘,阑尾炎,肠梗阻,黄疸.
2.神志病症脏躁,癫狂,痫证,失眠,精神分裂症,癔病.
3.妇科病症月经不调,闭经,妊娠恶阻,子宫脱垂.
4.其他病症肢体乏力、麻木,高血压,头痛,荨麻疹,中暑,单纯性肥胖,呼吸道感染.
【配伍】配天枢治疗霍乱吐泻;配气海治疗便血、呕血、脘腹胀痛;配足三里治疗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配胃俞治疗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配丰隆、灵道、郄穴、肺俞、尺泽治疗痰火惊悸、怔忡配丰隆、百会、印堂治疗痰浊头痛;配丰隆、厉兑、隐白治疗胃腑不和失眠;配心俞、内关、膈俞治疗脏躁症;配关元、足三里、太白、会阴治疗脾胃虚弱便血.
【刺灸法】直刺1~1.5寸,不可过深,以免损伤内脏,尤其是胃充盈时或身体瘦弱,肝脾肿大者.向上方针刺过深,可损伤肝前缘;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肘后备急方》:卒得霍乱,先腹痛者,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在心厌下四寸,更度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鼻间焦臭.
《玉龙赋》:兼腕骨疗脾虚黄疸,合上脘治九种心疼.
《类经图翼》:中恶,灸胃管五十壮愈.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消化系统病症
(1)胃炎:《湖北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报道:中脘为主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胃炎43例.主穴:中脘,酌情配内关、足三里.药物:5%当归注射液、2%普鲁卡因各2ml混合,每穴1ml.隔日1次,1次为1个疗程.结果:经4~5个疗程治疗,痊愈33例,好转8例,无效2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第1期报道:中脘穴针刺加拔罐为主治疗慢性胃炎94例.肝胃不和者配期门、肝俞、足三里脾胃虚寒者配三阴交、脾俞、肝俞、胃俞;肝肾阴虚者配太冲、涌泉;气滞血瘀者配期门、肝俞、膈俞、脾俞;痰湿中阻者配天枢、丰隆、脾俞先针中脘穴,得气后留针拔罐10分钟.其余穴位除气滞血瘀配期门用三棱针刺血拔罐外,均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68例,显效24例,有效率为97.87%
(2)胃下垂:《河南中医》1999年第1期报道:灸中脘、百会、气海治疗胃下垂50例.取穴:中脘、百会、气海,将厚约0.2cm的生姜薄片1片放置中脘、气海、百会穴,上置红枣般大小艾柱点燃施灸,嘱病人静心闭目,做深吸气、慢呼气动作,每次每穴15分钟.每日1~2次,15天为1疗程.配合医疗体操:仰卧、足底踏着床面,头、两肩、两足着床,做臀部抬起动作;臀部抬起时,缩紧肛门,并维持1分钟左右,落下;休息片刻再做,连续做3~5遍;每天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每餐吃饭时蹲下,吃完饭后暂停2~5分钟起来,并注意少食多餐.结果:全部有效.
(3)呕吐:中脘穴对呕吐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止呕,又能催吐.据方慎安所著《金针秘传》一书中记载:一区姓女,有胃病7年,平时胃脘部膨起,按之疼痛,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反而痛减,食量虽大但却奇瘦无比,其脉大小不一,顷刻异状,舌上布满红白相间之小点.诊为"虫证"无疑.一诊试针数处,当时尚无不适;次日复诊时说:"针后胃痛有加重之势,虽多食而痛不能止."即为再针中脘穴,不到10分钟而狂呼胃中剧痛,欲自拔其针,禁之则云要吐,随之口即喷出奇臭之水,呕出一物,类似蛇形,长逾1尺,蠕蠕而动.同诊室病人见此状皆带针而逃,一时秩序大乱,而区女晕矣.顷刻即苏,胃痛豁然而愈,后未再发.7年痼疾,经此一针,病根全去.《天津中医》1999年第3期报道:一患者反复呕吐5年余,诊为"神经性呕吐".取中脘、梁门、内关、太冲等穴,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针刺3次后患者呕吐减轻;又针刺6次吐止;共10次而愈.
(4)胆道蛔虫症:《湖南医药杂志》198年第1期报道:中脘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50例.在中脘穴及上腹部压痛点分别注入维生素K31ml,注射后口服驱虫争25mg×6片(小儿递减).结果:痊愈41例,好转5例,无效4例(5)腹泻:《中国针灸》1992年第5期报道:针刺中脘治疗小儿腹泻100例.
中脘浅刺,得气后随即出针,不留针.结果:3次痊愈79例,好转14例,无效7例.
2.神经系统病症
(1)头痛:《天津中医》1999年第4期报道:一患者头痛如裹,绵绵不愈,伴头昏目眩,胸闷脘痞,呕吐痰涎,大便溏泄.取中脘配公孙、丰隆穴,中脘用6寸芒针略向上斜刺4~5寸,平补平泻.针刺2次后疼痛减半,饮食增加;5次后头痛消失.
(2)夜寐不宁:《辽宁中医》1999年第4期报道:一患者夜寐不宁,伴胸满痞闷、纳谷不香、大便不爽.刺中脘、天枢、丰隆等穴,3次后能人寐4~5小时,脘闷已解,连针10次而愈.
(3)癫痫:《中国针灸》1998年第3期报道:一癫痫病患者病程10年,取中脘、百会穴二穴.中脘穴每次灸50壮,百会穴每次灸15壮.每日1次,共灸20天.结果:6个月内仅小发作1次,且症状比以前明显减轻.继灸20天以资巩固,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4)抑郁症:《天津中医》1998年第4期报道一患者因减肥而患抑郁证,取中脘配内关、合谷、太冲穴.中脘穴用4寸毫针刺入,嘱患者吸气,针尖方向略向上刺入3~4寸,施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两季肋放射.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症状减轻,4次痊愈.
(5)狂笑不止:《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报道:1例精神受到刺激后持续狂笑长达1天不止的病人,在针刺他穴无效的情况下,深刺中脘并久留针1次即止,3次而愈.
3.妇科病症
(1)子宫脱垂:《湖北中医杂志》1994年第1期报道:艾灸中脘、阳池穴治疗15例子宫脱垂.结果:痊愈9例,好转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3%治疗时间最短5次,最长12次.
(2)妊娠呕吐:《陕西中医》1994年第5期报道:中脘穴拔罐治疗妊娠剧吐34例,有效率达97.1%.
(3)不孕症:《职业与健康》2003年第5期报道:以中脘为主穴,配气海、肾俞、复溜、太溪等穴治疗1例不孕症.中脘穴用烧山火法,留针30分钟,针后加灸5~10分钟,行针期间,2次捻转2~3分钟治疗3次后白带下注如水流出;治疗10次后,自觉睡眠好,全身有力,腹胀减轻;治疗20次后怀孕.
4其他病症
(1)上呼吸道感染:《新中医》1997年第5期报道:以中脘、肾俞穴拔罐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00例.结果:显效7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
(2)单纯性肥胖:《陕西中医》1997年第2期报道:中脘等穴"合谷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6例.取中脘、关元、带脉3穴为基础,采用"合谷刺"法,配合按摩手法.结果:有效率为83%.
(3)周期性麻痹:《中国针灸》2004年第5期报道:一患者低钾引起周期性麻痹十余年,阵发性四肢无力.独取中脘穴用毫针行补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初次治疗后,病人自觉四肢有力,能勉强行走;2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肢体活动自如,可以骑自行车,肌力恢复正常.期间未经补钾治疗,又巩固治疗5次而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现代研究】
1.消化系统方面
近代研究证明:针刺中脘,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角隅(小弯)及胃下缘(大弯)均见升高,尤可使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排空加速,针后30分钟钡剂排空75%,较正常情况下增加30%《针刺研究》2000年第2期报道:针刺中脘、足三里有促进胃病患者胃酸分泌的作用.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年第5期报道:针灸中脘、天枢穴、足三里穴可以增加胃底部血流量,减少渗出,并借此保持胃黏膜的完整性,抑制H的逆向弥散,减少Na的净流出量,从而对胃黏膜具有细胞保护作用,使其不受外来物理、化学等刺激的损伤而致病.
《中国针灸》2001年第6期报道:以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电参数作为主要检测指标,观察针刺胃经腧穴(或与胃经相关的特定穴)对胃功能的影响.实验按胃经循行路线分部选穴,腹部选中脘、天枢,腿部选小腿部选足三里、梁丘、丰隆.针刺后多数腧穴胃电波均升高,胃功能改善,其中以胃的募穴中脘和胃的下合穴足三里针刺前后胃电波幅变化最为显著.
《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第4期报道:对2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中脘、胃俞配伍针刺,捻转补法.每5次为1疗程,连续3疗程然后,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前血浆NO水平为4.18士0.15mol/L;治疗结束时血浆NO水平为603±0.26mol/L;统计比较,P<0.05提示中脘、胃俞俞募配伍法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效可能与NO变化有关.
2.免疫系统方面
《江苏中医》1997年第1期报道:实验中用小艾柱直接灸动物中脘穴.结果发现艾灸能抑制动物瘤体增大,使动物免疫指标cAcGMP值明显提高,并发现艾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可能通过中枢儿茶酚胺神经元的作用实现.
《上海针灸杂志》1997年第1期报道:实验中通过小艾柱直接灸动物中脘穴,观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血浆β-内啡肽(-END)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第2天,动物垂体-END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余组织变化不明显.而即刻灸后2分钟所测结果显示:艾灸后垂体ND含量进一步显著下降,而血浆-END浓度显著升高.提示脘穴艾灸治疗可能通过促进垂体βEND的释放,提高血浆END浓度,以发挥免疫调节等生理效应.
对血液也有影响,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白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
【中脘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3.其他方面日本泽田针灸学派以中脘配阳池治疗子宫异位,认为是胃肠、子宫病要穴.中国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也有类似报道.一般治疗15次左右即可,其他伴发症状如月经异常、便秘、腰痛等也随之改善,但对子宫附件有炎性粘连者基本无效.
推荐阅读
- 14岁太胖怎么办?14岁太胖如何减肥?
-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症状有哪些?急性肾功能不全怎样治疗?
- 宝宝三岁前需要做哪些体检?婴幼儿体检的时间和项目
- 近视是怎么样形成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近视?
- 临产的症状有哪些?孕妇临产应该注意什么?
- 烧开的水面上的浮渣是什么?热水上的浮渣可以喝吗?
- 怎样预防老花眼?老花眼要怎么预防?
- 生二胎对女人身体的影响?生二胎对女人身体有哪些影响?
- 男人应该怎么排毒?男人排毒的方法有哪些?
- 男人养肾的方法有哪些?男人怎么做才能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