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耳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耳眩晕是以突发性眩晕 , 伴耳鸣 , 耳費 , 以及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内耳疾病 。与肝、脾、肾、心关系密切.多从风、火、痰、虚、瘀论治 。与西医梅尼埃氏病相似 , 当与全身系统疾病所致眩晕症相鉴别 。
【辩证治疗】
1.肝火上扰
临床表现:眩晕 , 头胀痛 , 耳鸣 , 耳聋 , 耳堵塞感 , 心烦易躁 , 面红目赤 , 少寐多梦 , 口苦 , 便干 。舌红、苔黄 , 脉弦数 。
立法:平肝潜阳 。
主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
加减:恶心呕吐熏者 , 加代赭石、竹茹 , 旋覆花、生姜;口干、目溫者 , 加女贞子 , 枸杞子、何首乌;大便干结 , 加大黄;耳鸣重 , 加磁石 。
2.痰湿中阻
临床表现:眩晕欲倒 , 头重如裹 , 痰多 , 唱睡 , 胸脘满闷 , 恶心呕吐 , 舌质淡、苔白腻 , 脉濡滑 。
立法:健脾燥湿 , 化痰熄风 。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
加减:眩晕甚者.加胆南星;痰黄者 , 加黄芩 , 竹茹;面色萎黄 , 倦息乏力 , 加党参、黄芪;湿重疲倦者 , 加泽泻、半夏 。
3.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眩晕 , 心悸 , 神疲嗜睡 , 动则喘促 , 少气懒言 , 纳呆便溏 , 面色邮白 。舌淡、苔薄 , 脉沉细 , 立法:益气健脾 , 养心安神 。
主方:归牌汤(《济生方》)加减 。
加减:食少便溏者 , 可配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头晕眼花 , 四肢倦息 , 用八珍汤(《正体类要》) 。
4.肾阳虚
临床表现:眩晕、缠绵不愈 , 恶寒肢冷 , 心悸气短 , 精神不振 , 少气懒言 。舌款、苔白 , 脉沉细 , 立法温补肾阳 , 驱寒利水 。
主方:真武汤(《伤寒论》) 。
加减:湿重者 , 加扁豆、慧苡仁;颜面浮肿者 , 加桂枝 。
5.肾阴虚
临床表现:眩晕发作频繁 , 迁延日久 , 耳鸣较重 , 听力藏退 , 腰膝疲*825·
软 , 遗精多梦 , 舌红少苔 , 脉弦细数 。
立法:滋阴补肾 。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
加减:口干者 , 加五味子、桑椹子;失眠多梦者 , 加磁石 。
6.气滯血瘀
临床表现:眩晕 , 头痛 , 高调耳鸣 , 耳聋堵塞感 , 胸闷助痛 , 心悸 , 烦躁 。舌黯有瘀斑 , 脉涩 。
立法:行气活血 , 祛瘀开窍 。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
加臧:胸胁痛者.加香附、乳香、没药、川楝子、厚朴;眩晕重者 , 加天麻、钩藤、石决明.
【其它疗法】
1.体针
常用穴位有:百会.神门 , 耳门、内关、合谷、足三里、风池 , 中脘、关元等 , 2.耳针
常用穴位有:心 , 神门、胃、肝、肾、内耳、眩晕等.
【文献参考】
1.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 。其人面色白 , 身无热 , 神识清爽 , 言语轻微 , 二.便清利 , 时或虚阳上浮 , 头面得火 , 眩晕不止 , 或热手按之 , 则晕乃定 , 此气虚眩晕之症也;血虚眩晕之症:血虚即阴虚也 , 形体黑瘦 , 五心常热 , 夜多盗汗 , 睡卧不宁 , 头面火升 , 则眼花旋转 , 火气下降 , 则眩晕亦止 , 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 , 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痰饮眩晕之症:胸前饱闷 , 恶心呕吐 , 膈下辘辘水声 , 眩悸不止 , 头额作痛;火冲眩晕之症:暴发倒仆 , 昏不知人 , 甚则遗尿不觉 , 少顷汗出而醒 , 仍如平人 。(症因脉治》卷二)2.瞿汉云以除寒化饮法治疗耳眩晕88例 , 方用加减茯苓四逆汤:茯苓、泽泻.半夏、神曲、炙甘草、干姜、附片、桂枝、慧苡仁、磁石 , 均获痊愈 , 随访3个月后 , 复发者4例 , 半年后复发者6例 。(《浙江中医杂志》(2)81 , 1988)3.赵养生治疗眩晕110例 , 选用!号方(葛根、黄芪.珍珠母、磁石、柴胡.蝉衣 , 煅龙齿、桂枝、甘草 , 白芍、当归、苦丁茶)与I号方(去桂枝 , 加丹参、钩藤、石决明)治疗结果 , 痊愈80例 , 显效8例 , 有效20例 , 无效2例 , 总有效率98.2% 。(《江苏中医杂志》(3):7 , 1984) 。
【调护、禁忌】
1.眩晕发作时 , 卧床休息 , 保持室内安静 , 避免强光刺激 。
2.禁忌烟酒 , 宜少盐饮食 。
3.发作期间不宜单独外出 , 以防突然发作 , 出现事故 。
4.注意精神调养 , 保持乐观 。
5.对于位置性眩晕者 , 应加强前庭功能锻炼 。
【西医诊断参考】
耳源性眩晕:
(1)突然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感或摇摆感 , 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3周 , 常可复发 。
(2)多伴有耳鸣及盛音神经性耳登.
(3)眩晕时 , 有前庭性眼震 , 多为水平性 。
(4)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 。
(5)前庭功能检查 , 示前庭功能减退 , 前庭反应协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