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艾灸哪里效果最好?艾灸治疗穴位与方法

胆囊炎、胆石症是临床外科常见病之一 , 其主要致病原因为细菌感染 , 胆汁排泄受阻 , 胆盐刺激引起化学性炎变 , 以及胰液向胆管反流等引起发炎 。其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畏寒、头痛、口苦 , 右上腹痛并放散至背部 , 可伴有黄疸等 。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关系非常密切 , 往往互为因果 。中医虽无胆囊炎、胆石症病名 , 但对其证候和诊治早有认识和记载 。中医学认为 , 本病是内伤七情 , 肝气郁结 , 肝失疏泄 , 胆失通畅 , 胆汁郁积 , 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 , 脾胃受寒 , 运化失司 , 湿热内生;湿热交蒸 , 蕴结不散则发病 。出现胁痛、胃痛、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等 。病在肝胆脾胃 , 其标在胆和胃 , 其本在肝和脾 。
方法一
【取穴】肝俞 , 胆俞 , 日月 , 期门 , 胆囊 , 内关 , 公孙 , 行间 。
【灸法】①艾条灸 。点燃艾条 , 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 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 , 火力要壮且短促 , 以达消散邪气之效 , 每穴灸约5分钟 , 若皮肤产生小水疱 , 任其自行吸收 , 但要避免产生大的瘢痕 , 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②艾炷灸 。在穴位涂上大蒜汁以粘住艾炷 , 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 , 可吹火使艾炷燃烧加快 , 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去除艾炷 。一般灸3~10壮 , 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③艾炷隔姜灸 。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 , 中穿数孔 , 生姜片上放艾炷 , 每次选3~5穴 , 每穴灸3~10壮 , 隔日1次 , 7~10天为1个疗程 。
【主治】气滞型胆囊炎、胆石症 , 症见右胁胀痛 , 窜痛和隐痛 , 牵引肩背痛 , 情绪波动加重 , 伴口苦 , 恶心 , 纳差 , 舌苔薄白 , 脉弦 。
方法二
【取穴】肝俞 , 胆俞 , 日月 , 期门 , 胆囊 , 曲池 , 外关 , 大椎 , 阴陵泉 。
【灸法】①艾条灸 。点燃艾条 , 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 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 , 火力要壮且短促 , 以达消散邪气之效 , 每穴灸约5分钟 , 若皮肤产生小水疱 , 任其自行吸收 , 但要避免产生大的瘢痕 , 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②艾炷灸 。在穴位涂上大蒜汁以粘住艾炷 , 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 , 可吹火使艾炷燃烧加快 , 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去除艾炷 。一般灸3~10壮 , 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③艾炷隔姜灸 。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 , 中穿数孔 , 生姜片上放艾炷 , 每次选3~5穴 , 每穴灸3~10壮 , 隔日1次 , 7~10天为1个疗程 。
【主治】湿热型胆囊炎、胆石症 , 症见胁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绞痛 , 阵发性加剧 , 口苦咽干 , 纳差 , 恶心呕吐 , 发热恶寒 , 小便短赤 , 大便秘结 ,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滑数 。
方法三
【取穴】肝俞 , 胆俞 , 日月 , 期门 , 胆囊 , 大椎 , 水沟 , 十宣 。
【灸法】艾灸穴位要有较强的刺激感 , 每穴灸的时间要短 , 火力要促 , 可用艾炷或艾条灸 , 三棱针点刺泻血开窍 。
【胆囊炎、胆石症艾灸哪里效果最好?艾灸治疗穴位与方法】【主治】脓毒型胆囊炎、胆石症 , 症见右上腹持续剧痛 , 腹肌紧张拒按 , 黄疸 , 高热 , 口苦 , 尿黄赤 , 大便秘结 , 神情淡漠 , 甚则神智昏迷 , 胡言乱语 , 呼吸短浅 , 舌质红绛 , 苔黄燥或有芒刺 , 脉微或弦数 。
方法四
【取穴】肝俞 , 胆俞 , 日月 , 期门 , 胆囊 , 太溪 , 阴陵泉 , 三阴交 。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 。艾条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 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 , 皮肤可有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 。每次选4~5穴 , 每穴灸10~15分钟 , 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 。每日1次 , 5~7次为1个疗程 。②艾炷无瘢痕直接灸 。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以粘住艾炷 , 放小艾炷点燃 , 皮肤感到灼痛时即去除艾炷 , 更换新艾炷续灸 , 连灸3~7壮 , 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③艾隔姜灸 。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 , 中穿数孔 , 生姜片上放艾炷 , 每次选3~5穴 , 每穴灸3~10壮 , 隔日1次 , 7~10天为1个疗程 。
【主治】阴虚型胆囊炎、胆石症 , 症见右肋隐隐作痛 , 其痛绵绵不休 , 头晕目眩 , 口干咽燥 , 心中烦热 , 舌红少苦 , 脉细弦而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