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现代高考和古代科考全面对比,谁才是“一考定终身”?

现代高考可以说是全国莘莘学子人生中的一场成人礼,经历过高考的洗礼,相信他们会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未来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和挫折。高考意义非凡,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科考亦是如此。
我们接下来不妨比较一下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考到底有哪些区别,对于古今学子而言,哪一个堪称“一考定终身”。
秀才在比较之前,我们首先要声明一点:严格地讲,现代高考和古代科考区别很大,尤其是古代科考,程序很多、流程很长,所以我们无法把它们放在一个完全相同的标准下进行一一匹配。因此,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对古代科举考试中院试、乡试和会试这三者的一些不同细节进行混用。同时,我们在进行比较时,主要参考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介绍状元府第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始创于隋炀帝,发展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考试体系。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和会试三级,对于考生的年龄不作要求。
院试之前要先通过县试和府试,分别在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县和府进行。通过县试和府试的考生统称童生,等于获得了一张参加院试的入场券。院试就显得比较正式了,考生要在各自的州参加考试。院试每三年进行两次,由各省的学政主持。院试又分为岁试和科试。考生通过岁试以后,统称秀才、相公或生员,这时候就能进入官府开办的学校进行读书了。通过岁试以后还要参加科试,通过科试的考生才能参加次年的乡试。院试的第一名统称案首。
贡院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考试地点是在京城和各省省城的贡院,贡院一般建在省城的东南方向。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遇到皇帝大婚等喜庆年份,皇帝亦可下诏加开恩科。乡试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称“桂榜”。通过乡试的考生统称举人,第一名称解[ jiè]元。通过了乡试,意义重大,考生不仅获得了一张直通京城会试的入场券,还获得了出仕为官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皇榜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称春闱,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如遇恩科便增加一次考试机会。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可以参加京城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地点在京城东南方向的贡院。会试是三月份考试,四月份发榜,时值杏花盛开,故称“杏榜”。通过会试的考生统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通过会试的考生还要参加一个月后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目的在于让天下有才之士都成为天子门生。殿试在保和殿举行,殿试通过后按照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约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约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我们在书上经常看到“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这三个词,一定不要弄混了,我们不在意,古人可是非常在意的。三甲统称进士。
现代高考制度介绍略。
古代科考VS现代高考一、考试科目
古代科举考试: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比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明清时期,只设进士科。清朝会试时考题的主要形式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和策问文。
现代高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
二、考试时长
古代科举考试:以清朝会试为例,考生要参加三场考试,三日一场,共计九天。考生入闱后,每个人分配一间小屋子,三天内不许出来,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
古代科举考试考场现代高考:考生参加四场考试,每场2~2.5小时不等,共计两天。
三、考试地点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
现代高考:按照学籍分配考点,全国共设七千多个考点(参考近年数据)。
四、考录比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和会试的录取名额不固定。以会试为例,明朝每科录取约三百人,清朝每科录取约一二百人(清朝会试录取最多的一次406人,最少的一次96人)。整个明朝,乡试录取率约3.95%,会试录取率约9.1%,故有 “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现代高考难度等级现代高考:全国整体录取率约80%,本科录取率约44%,一本录取率约20%。
谁才是“一考定终身”一、重要性
从重要性上来讲,现代的高考无法与古代的科考相提并论。如果硬要比较,那么现代的高考大概只相当于古代的院试,考过之后大概相当于获得了一个“秀才”的身份。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一点:在古代,秀才的社会地位也相当高,获准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因此,在现代高考制度下,也不是随便考上一个大学就能成为“秀才”的,大概只有考上清华、北大这种顶级高校的考生,才有资格称为“秀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