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 网络与我们的信仰( 二 )
文章插图
然而,要闯开这样的“红蓝融合”实践,绝非易事。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从纸媒到互联网,再到现在的5G时代,舆论的发酵过程越来越短,反应速度越来越快。不谋创新,我们将无路可走。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9.8亿,这个数据还在持续攀升。我们必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可以让真相第一时间落地,让正能量第一时间传播,守住舆论“上甘岭”。
(四)
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恰恰反映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捍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党中央决策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主的国防尖端事业。无数科研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崛起,隐姓埋名,刻苦登攀,在短短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0多年来,中国航天由当初几年发射一颗卫星,到如今一年发射几十甚至上百颗卫星。一代代航天人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行动,推动中国加速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一个繁荣的事业背后,一定有它灿烂的精神文化,否则,这个事业就会变得暗淡。反过来说,再灿烂的精神文化,如果传不出去,同样也会慢慢失去光泽。
2018年4月24日,我国第三个“航天日”来临之际,我们的太空新媒体诞生,航天文化宣传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
要想把航天文化辐射到全网,形成强大的传播力量,单靠一两个平台是不可能的。年轻人在哪里,就把阵地延伸到哪里。
我们的太空上线以来,从微信、微博延伸到抖音、快手,再拓展到科普账号知乎、青年“部落”B站,继而进驻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等权威平台。这一场“红蓝融合”行动,从一微拓展到二十一微媒体矩阵,几乎辐射了国内最知名媒体平台,从而拥有了各式各样的“网络新武器”。
文章插图
我们的太空每天坚持多次推送,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多微矩阵联合发布。上线两年来,共发布图文稿件、歌曲、视频等26000多部,曝光量86亿+,吸粉1600多万。
与央视一起直播发射。
与抖音一起策划直播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见证中国勇气”,曝光量13亿+。
我们的太空主持的微博,常常有航天话题冲上热搜,引爆全网,比如“航天牛”、嫦娥探月、长征八号火箭首飞等等。
以网聚能,以网赋能,以网释能,以网强能。我们的太空,走的是网上群众路线,打的是网上人民战争。仅2020年一年,就创造了多个“10亿+”话题。
航天文化,已然成为当下“现象级”文化品牌,与航天事业交相辉映。“老一辈默默无闻,新一代红红火火”,我们的太空创造了航天文化传播前所未有的巅峰,让航天精神光芒四射……
(五)
文化强,则国强。唯有文化,才能凝聚起民心,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团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信仰。
过去这十几年,因为网络宣传的滞后和缺席,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文化侵蚀,总是精准地对准人性的软肋,用尽手段去摧毁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以至于党中央从国家的高度去扶正自信。
而自信,要通过行动来磨砺。这一点,航天人绝对是个榜样。
年纪稍大一点的航天人,都对1992年那次“长二捆”火箭的直播心有余悸。
“长二捆”是中国的首枚大推力火箭,它的发射举国期待。在央视的直播镜头下,点火后的火箭动了一下,又坐了回去,现场喷射的橘红色燃料如滚滚浓烟,直播被迫中断。
一位亲身经历了现场发射的航天人说,当时直播现场一片狼藉,有的人跑丢了鞋子,有的人顾不得设备……
一线的航天工作者,全都冲上发射塔架救火。他们成功泄出了几百吨燃料,卫星也安然无恙。事后,国际上评价那次中国航天发射事故为“唯一成功的失败”。
此后,“直播”成为航天人心中的一个阴影,很多年挥之不去。直到十几年之后,载人航天重启“直播”之风。如今,北斗、嫦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几乎每逢大型发射、返回活动,都必直播。
没有比“直播”更强大的宣传力。直播展示的也不仅仅是航天的强大,也是航天人的信心,那是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磨练出来的充分自信。
24岁的“大姐”周承钰,在嫦娥探月任务中担任火箭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引发了全球媒体“24岁,你在干什么”的拷问……
推荐阅读
- 主导 印专家:美俄中主导太空规则,印度想占据一席之地,要与中俄合作
- 种树 李诞与陈赫明明很努力在干活,但却依旧被观众骂惨,原因很明了
- cp 孟子义“黑红”之路一去不返!调侃张翰不会做饭,与郭麒麟硬炒CP
- 金星 谷歌与哈佛发布首个大规模人脑“地图”,包含1.3亿个突触
- 比特币 新华社:比特币等作为虚拟商品买卖,普通民众有参与交易的自由
- 手机 酷派声明将与快手联合清查侵权行为
- 朱迅 张蕾与董卿很是相似,如今42岁,会是董卿的接班人吗?
- 辛巴 辛巴徒弟安若溪疑似离开,与师傅发生争执,团队未来发展堪忧
- 家人们 宠粉实力派 速度与激情
- 人物 马斯克与SEC之间的“战争”,现在还有人能管住“嘴炮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