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脉冲星 “中国天眼”发现 212 颗暗弱脉冲星,挑战通用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 二 )


韩金林说,特别有意思的是几个脉冲星居然显得特别远,好像是银河系之外的。
此次新发现的脉冲星,给当代通用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带来了挑战。具体而言,FAST 的探测结果表明,部分特殊脉冲星的色散量,远超当下最好的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NE2001 和 YMW16)的估计。
如果利用模型来估算脉冲星的距离,就会发现脉冲星大概率均位于银河之外。可能的原因是银河系在相关方向存在旋臂(Spiral Arms),其中含有大量电子气体云团,因此在银河系模型中的云团数目、或者是云团中的电子密度可能被严重低估。对此,韩金林表示:“这些脉冲星可能对我们理解银河系的电子分布有重要的意义。”
毫秒脉冲星 “中国天眼”发现 212 颗暗弱脉冲星,挑战通用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
文章插图
图 | 这些脉冲星(五角星)的电波色散 DM (色散量)表现出异常。它们位于银河系本地旋臂和人马座旋臂方向。那里大量电离气体的团块显然贡献了显著的电波色散 DM 值(来源:受访者)
如下图所示,其展示的是新发现脉冲星的色散量、和两种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估计的最大色散量值的比较,上面显示所有脉冲星的色散量,均超出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 NE2001 在此方向的最大值,而 6 颗脉冲星则超出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 YMW16 给出的最大值。
毫秒脉冲星 “中国天眼”发现 212 颗暗弱脉冲星,挑战通用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
文章插图
图 | 新发现脉冲星的色散量、与两种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估计的最大色散量值的比较(来源:受访者)
在 GPPS 巡天早期结果中,42 颗毫秒脉冲星也被发现,而且至少有 14 颗毫秒脉冲星位于紧密近双星系统中。这一成果可用于探测遥远星系的低频引力波、以及建立脉冲星时间和空间基准,此外其中一些脉冲星还可作为检验引力理论的 “绝佳利器”。
另外,大约 12 颗模式变换或消零脉冲星、1 颗旋转射电暂现源(RRAT)以及与超新星遗迹成协的脉冲星,也是本次 GPPS 巡天的探索成果。这些特殊的脉冲星对于研究脉冲星辐射物理机制,将起到重要意义。
随后,GPPS 巡天团队记录并分析了偏振数据,并公开了 8 颗脉冲星的偏振参数和法拉第旋率,并使用这些高清灵敏的数据对 64 颗已知脉冲星的物理参数做了改进。
为何能有这样大规模的集中发现?
谈及为何能有这样大规模的集中发现?韩金林告诉 DeepTech :“首先是有 FAST 这个高灵敏度的望远镜,得到运行团队支持,使得望远镜好用;其次我们团队采取 5 分钟凝视和快速切换的方式观测,增加了灵敏度和望远镜的使用效率。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每个步骤都做到位,不然很难有这么大批量的发现;再就是,当这些发现和验证需要大量望远镜观测机时,感谢 FAST 科学委员会批准让我们用。”
谈及此次成果的意义,他表示:“这次大批量发布的脉冲星,种类非常齐全。对这些脉冲星进行长期监测,可能对天体辐射、引力理论检验等学科前沿有重要推进作用。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国家对科学前沿研究做非常大的主导性的贡献,这次我们中国天文学家终于做了比较好的贡献。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争取成为全世界脉冲星的研究中心。”
回顾过往,该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着自己的科研:2019 年 3 月,该团队刚刚完成初期观测模式试验,就忙着搭建数据处理平台。一群年轻人 “五一”、暑假甚至国庆节都一直忙碌着,经过初步处理,结果发现了一批脉冲星。当年年底 FAST 科学委员会将其选定为重大优先观测项目之一。
毫秒脉冲星 “中国天眼”发现 212 颗暗弱脉冲星,挑战通用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
文章插图
图 | FAST-GPPS 巡天要在 5 年内完成蓝线概述的银河盘 ±10?的天空区域(来源:受访者)
2020 年初,GPPS 巡天项目的观测正式开启,直到 2021 年 3 月,GPPS 累计观测约 126 平方度银道面区域,尽管只占不到 5% 的巡天项目总体规划,所取得的成果已经颇为丰硕,发现一大批脉冲星。
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的吉姆·柯迪斯(Jim Cordes)教授表示:“毫无疑问,后续对这些毫秒脉冲星的测时观测可以用来探测来自遥远星系的低频引力波,还可用于建立脉冲星时间和空间基准,其中一些脉冲星将会成为检验引力理论的绝佳利器,因此这些发现是对该领域的一个显著贡献。”
澳大利亚 CSIRO 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R. N. (Dick) Manchester 教授(R.N.(Dick)曼彻斯特)是本次论文的特约审稿人之一,他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专栏发表评论称:“作为一个巡天项目早期阶段,这数目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论文揭示了 FAST 在脉冲星天文学特别是脉冲星搜寻方面的大好前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