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鲜 “古籍”里面找极光 揭示西太平洋磁异常演化
地球宜居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地球系统46亿年演化进程中,正因为出现了偶极磁场,才改变了地球环境演化的进程,它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宜居地球。
同样,地球磁场如果发生异常,也会对地球的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冲击,乃至毁灭,例如磁场倒转时,地球系统就会失去地磁保护,进而可能造成生物大灭绝。
通常情况下,地球磁场是稳定的,但当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发生变化时,地球表面就会出现磁场异常区。当前,全球地磁场最显著特征是南大西洋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这是一个磁场强度显著低于偶极磁场的区域,即负地磁异常区,也是目前唯一的负地磁异常区,导致范艾伦辐射带的高能粒子穿透大气层更深。在这个区域内,沉降的高能粒子可以达到~100公里高度,在夜空中产生一种异于传统红色大气气辉的独特的红色赤道极光。
文章插图
图1 地磁场来自于地球内部这台发电机
最近的地磁场重建模型揭示了很多关于SAA演化的细节,例如,研究可以将地表2800 km以下的液态铁核的运动与近地空间环境动力学联系起来。但我们一定会很好奇,地球历史上,是不是曾经有过其他类似SAA的低磁场区域?
【 古朝鲜|“古籍”里面找极光 揭示西太平洋磁异常演化】时光如驹,不留痕迹。磁场也如此,它会将自己隐藏起来,隐藏于带有磁性的岩石里、陶瓷中,也可以隐藏于古代人类记录中。利用古代航海数据建立的全球地磁模型曾首次展示了16-18世纪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存在明显的负地磁异常,即西太平洋地磁异常区(West Pacific Anomaly,WPA)。遗憾的是模型不可避免需要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平滑处理,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信息,我们无法获知。
文章插图
图2 地磁异常区SAA与WPA
幸运的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魏勇研究员团队,偶然间发现古朝鲜的大量的官方日记,竟然隐藏着地磁场的秘密,特别是在16-18世纪,古朝鲜持续、详细地记载了君王活动、国家事务、天气、天象等信息。在天象记录中,有一种被频繁记录的夜间大气发光现象——“有气如火光”,绝大部分位于朝鲜半岛南方,其肉眼可见性和动态变化性表明,“有气如火光”是赤道极光,由朝鲜半岛南方的负磁场异常引起的高能粒子沉降而产生。
文章插图
图3 古朝鲜极光记录
古朝鲜记录用的是汉字,通过古籍中的大气异常现象,就可以获取WPA演化的线索。魏勇团队发现了这条线索后,兴奋不已。他们对古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共发掘出公元1012-1811年期间的2013条极光记录,并于2020年出版了专著《古代朝鲜极光年表》。随后,他们开展了赤道极光和地球发电机模拟的交叉研究工作,揭示出WPA百年时间尺度的震荡特征。
文章插图
图4 朝鲜半岛观察赤道极光示意图
研究结果首次清晰地展示了赤道极光与WPA的联系,换句话说,地球的内部与空间具有协同演变的紧密联系,内部影响空间,而空间反映内部。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今SAA的演化和地磁场的整体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过去几十年以来,SAA强度一直在持续减弱,范围在不断扩大,未来是否会发生下一次地磁倒转不得而知。这一研究为今后相关区域考古磁学工作提出了新方向,也为当今SAA区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插图
图5 1000-1900年期间磁场和赤道极光演化
未来,我们应加强在我国南海、东南亚地区、孟加拉湾地区的考古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丰富和完善1800年之前的地磁记录,为构建准确的WPA演化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也为预测地球磁场的未来演变提供坚实的依据。
古代是现代的钥匙,未来,我们还应该加强从古籍文献中发掘科学信息,为我们探知地球的过去打开一扇大门,也为我们预测地球的未来奠定可靠的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2021, 118, 20, e2026080118)。研究员何飞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魏勇和英国利兹大学Stefano Maffei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的资助。
推荐阅读
- 交付 沉了!这艘刚交付的“新”船只跑了3次!船东将遭起诉和高额索赔
- 速度 宇宙中比光速更快的四种“速度”,你都知道几个
- 云南花25亿建“假古镇”,如今遭人“嫌弃”,当地人:不会再去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太空飞行 鱿鱼宝宝和“水熊”将成为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微型宇航员
- 外延片 “江西造”登陆火星!
- 主播 闻“象”而动的直播歪风必须狠刹
- 古镇 四川一“避暑古镇”火了,距成都仅22公里,游客:来得值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视点·观察 充值App能和住同一家酒店的女性私聊?然而对方是“虚拟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