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 科普:细数火星环绕器三大阶段的关键动作
文章插图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火星环绕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自发射以来,环绕器经历了地火转移段、制动捕获段、环火飞行段等飞行过程,成功完成火星制动捕获,完成了“绕、着、巡”三大目标中环绕探测目标。此后,环绕器成功释放着陆巡视器并提供中继服务,为着陆、巡视探测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火转移段:数次变轨成功到达火星
环绕器在地火转移期间,完成了地月成像、四次中途修正、深空自拍、深空机动,在抵达火星前利用高分相机对火星进行了拍摄。
地月成像:2020年7月27日,环绕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清晰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辉映。
四次中途修正:2020年8月2日7时、2020年9月20日23时、2020年10月28日22时、2021年2月5日20时,环绕器完成了四次中途轨道修正,对3000N发动机及120N、25N推力器的在轨性能、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验证。
深空自拍:2020年10月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我国探测器采用分离测量传感器完成首次深空“自拍”。
深空机动:2020年10月09日23时,探测器3000N发动机开机工作近500s,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首幅火星图像:2021年2月5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本次成像采用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的黑白成像模式。
制动捕获段:精准刹车捕获火星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制动,3000N发动机开机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公里,远火点高度180000公里,周期约10天,倾角约10度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2021年2月1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制动捕获过程动态影像,火星大气层及表面形貌清晰可见。
环火飞行段:为火星着陆保驾护航
环火飞行段主要完成停泊轨道调整、降轨进入、中继通信及科学探测。
停泊轨道调整:2021年2月15日17时,天问一号探测器运行至远火点,实施远火点轨道机动,3000N发动机点火工作,将环火轨道从倾角10度的大椭圆轨道调整为火星极轨大椭圆轨道(轨道倾角约86度),并将近火点高度调整至约280公里。2021年2月20日20时,探测器实施第二次近火制动,进入周期约为3.5天的停泊调相轨道。2021年2月24日6时,探测器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高度280公里,远火点高度57000公里,周期为49.2小时(约2个火星日)的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环绕器利用中分相机、高分相机等载荷设备对火星南北极和预定着陆区进行详查,为着陆巡视器的安全着陆做好准备工作。
降轨进入:2021年5月15日,在释放着陆巡视器当圈的近火点前约6个小时,环绕器进行降轨机动,降轨完成后建立两器分离姿态,经地面判断允许后,释放着陆巡视器。分离结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机动,将轨道拉起返回到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建立实时中继通信链路。着陆巡视器进行火星大气进入段的飞行。
中继通信:环绕器在停泊轨道上运行1圈后到达近火点,进行第四次近火制动,进入中继轨道,执行与着陆巡视器的中继通信任务,为地面和着陆巡视器搭建沟通的桥梁,中继轨道运行约3个月。
科学探测:环绕器完成中继任务后,在近火点进行第五次制动降轨,进入使命轨道,利用环绕器上搭载的7种有效载荷对火星表面及其次表层开展科学探测,完成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任务。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推荐阅读
- 上海体院 早读|轨道碎片击中国际空间站
- 碎片 轨道碎片击中空间站机械臂
- 长春市教育局 长春市中小学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进驻校园
- 科普 【科普】看那个“烟囱”它又高又大!那不是烟囱
- 人类 苏联曾把一只三岁小狗送进太空,63年了,如今还在地球轨道流浪
-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海洋深处的眼睛——激光雷达
- 发射 SpaceX成功发射第29批星链卫星,同时,将1737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 绘本 航天科普绘本“带我去月球”系列出版
- 太空垃圾 新的卫星?这个天体即将进入地球轨道,来源却让科学家十分好奇
- 轨道 一样都是全球定位系统,北斗和GPS相比如何看完关键数据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