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十年人口迁徙录:4.9亿人户分离意味着什么?

经济观察报 十年人口迁徙录:4.9亿人户分离意味着什么?


宋馥李/文人的迁徙 , 是“活力”这种东西的发动机 。
即便在同一个城市 , 居住在老城区、老街区的居民 , 要换大房子;为了好的学校 , 多少人要择校;为了工作的便利 , 要搬一个家……人们有太多理由要离开、要腾挪 。
十年间 , 城市猛烈扩张 , 多少人离开老屋 , 离开户口簿上住址对应的那栋房子 。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 一个较为瞩目的数字是这样的:在人户分离的将近4.9亿人口 ,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有1.1亿还多 , 而这个数据与2010年的六人普相比 , 增加了7千多万人 , 增长率达192.66% 。
真是城市狂飙的十年 。
2010年到2020年 , 六人普到七人普 , 大大略略十年光影 , 中国人潮如海 , 南下东进 。 在他乡和故土之间 , 有些人 , 犹疑摆动 , 终为过客;有些人 , 一刻不歇 , 终于圆梦 。
这十年 , 中国的流动人口增加了1.5亿人 , 增长69.73% , 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 。 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大幅上升 , 中部、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滑 , 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愈发明显 。
拉长历史坐标系 , 这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一次大移民 , 其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重构 。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以2010年为起点 , 做一个观察的段落 。
2010!
中国首次感受到全面的、深刻的用工荒 , 恰恰是2010年!
长三角和珠三角“用工荒”沸反盈天 , 之前的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的缺工现象 , 在这一年突然演变为全局问题 。 那一年的春节之后 , 据说珠三角缺工超过200万 。
服装鞋帽、五金打火机、电子电器等行业最为突出 , 缺口最大的5个工种是:普工、服务员、学徒工、平车车工和注塑工 。
劳动力大省河南 , 也抱怨招工难 。
可是 , 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就在前一年——2009年 ,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发生了 。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 , 危机发酵、蔓延 , 在2009年年初 , 如鬼魅一般笼罩珠三角 。
那一年 , 我正在珠三角采访 , 眼见着很多工厂的机器停止了运转 , 工人骤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 , 很多工厂主们玩起了失踪 , 成为舆论切责的“走佬” 。
呃!中国人那时才普遍认识到 , 原来全球化已经如此紧密 。
日本NHK电视台 , 在这一年春节拍摄了一个纪录片 , 镜头对准春节返乡的农民工 。 那个春节的返乡潮 , 确实有些不同 , 很多人已经待业几个月了 。 他们惆怅着 , 这次回乡后 , 转过年来还要不要返回工厂 。
这次规模浩大的返乡潮 , 甚至引发了种种关于社会稳定的担心 。
很多专家认为不会 ,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的农村 , 仍然具有广博的吸纳能力 , 足够将这些农民工们涵养起来 。
突变
变化本身超越了我们的预测 。
仅仅一年 , 中国快速复苏 , 停了的机器忽然又运转了起来 , 很多习惯于出口的企业 , 将视线转向国内 , 竟然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
2010年 , “用工荒”的呼号声振聋发聩 , 但很快便被证明 , 所谓无人可招 , 未必是真没人 , 有的只是缺少了“便宜的工人” 。
那年有一个人火了 ,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 他的人力资源公司 , 从河南输送农民工 , 送往广州、深圳、厦门、东莞……玩具厂、电子厂、食品厂 。
张全收一边算账一边揽活儿 , 俺河南人去广东打工 , 包吃包住 , 一月得能拿到一千七八百元才行 。
广东省反应最快 , 劳动部门在当年率先提高最低月工资标准 , 达到1000元 , 其中深圳市调整为1100元 , 由此带动了一轮最低工资的普涨 , 温州市多工种的平均月工资上浮到1200元;最高的是上海 , 据说紧缺的叉车工月工资加奖金涨到2800元 。
之前两年 , 河南省劳动力出省人数 , 一直维持在1100多万到1200万人 , 但增速却在降低;而省内的就业量 , 也在从原来的600多万上升到1000多万 。
一个河南籍的务工人员 , 在广东打工的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 , 但在省内也已逼近1000元 , 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 缩小便意味着背井离乡的经济性减弱 。 农民工兄弟也在打算盘 , 如果没差多少 , 在家门口上班 , 总好过背井离乡 。
这个差额的稳定扩大 , 就是在2010年发生的 。 在今天看来 , 具有拨动历史指针的意义 。
最低工资 , 今天看来有些像故纸堆里的名词 , 它的本义是企业的工资指导线 , 仅适用于少部分劳动者 , 大部分企业的工资应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