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 纸吸管遭吐槽“在嘴里就降解”,央媒:要自备一颗环保的心( 二 )



未来10年 , 即便在环保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 每年进入水道并最终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将达到2200万吨 , 最多可能达到5800万吨 。
难回收 , 难分解: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 , 2019年我国约有6300万吨的废塑料需要处置 , 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废塑料有1890万吨 , 占比30% 。 而在2018年 , 废塑料总体回收利用率为27% 。
面对低回收率 , 技术问题无法回避 。 单纯焚烧最不可取 , 燃烧塑料所产生的废气 , 极其有害 。 而无论是化学方法还是物理方法转换利用 , 均面临一个困难:即回收的废塑料品种混杂 , 不易鉴别分类 。 所以仍有大量的废弃塑料被填埋处理 , 成为污染环境的“元凶”之一 。

迄今为止 , 学术界认为 , 塑料产品由于物理化学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数十至数百年不会被分解 。 100多年前发明的塑料 , 至少要等300多年后才能被降解!
危害人体健康:
2004年 ,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 , 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

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 , 但目前在科学上还缺乏严格的定义 。
在自然界中 , 被丢弃的塑料将会被分解成微型碎片 , 然后被浮游生物和动植物所摄入 , 并最终影响到食物链和人类餐盘中的食物构成 。

这些微塑料到达人体肠胃后 , 并不能被消化 , 无法溶解于胃酸 。 其中一部分排出体外 , 而一部分的颗粒可能“永久”留存于我们体内 。 虽然科学家们关于微塑料摄入的直接危害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 但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
塑料的未来:是敌是友
在塑料被研发出来的百年时间里 , 人类活动使得塑料成为了地球上最严重的的污染之一 。 从历史上看 , 塑料产量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几乎一直持续增长 , 从1950年的18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4.65亿吨 。 截至2017年 , 全球在此期间共生产了88亿吨塑料 , 其中有70亿吨变成了垃圾 。

不过虽然塑料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限制使用 , 但是它依旧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 参与着众多行业的制造 , 它有很多比传统材料更优质的属性 。
然而塑料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不能被忽视 , 近年来 , 科学家们不懈努力 , 研究出很多应对塑料难以降解的新技术 。

光、氧降解和生物降解
现在 , 降解塑料的方式主要有光、氧降解和生物降解 。
光降解和氧降解塑料一般是在传统石化塑料中混入添加剂 , 使塑料在光照或较高温度下加速碎裂 。 现在的光降解和氧降解塑料无法在可控时间内完全实现降解 , 仍会残留一些塑料在环境中 。
而生物降解是指在特定环境中 , 以微生物来降解塑料 , 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 不过生物降解要求生产塑料的材料是生物质而非石化原料生产的塑料 。

可“吃掉”塑料的酶
近日 , 《自然》杂志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徐婷团队发明的一种聚乳酸(PLA)塑料降解新方法 。 他们将一种可以“吃掉”塑料的酶包裹在特定分子中 , 仅在几周时间内 , 就能让塑料在稍高温度和水的作用下完全分解 , 不仅如此 , 已分解的塑料还会成为土壤微生物的养料 , 真正成为“可堆肥塑料” 。

而在今年四月 , 中科院海洋所首次发现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 。
“食用”塑料的细菌
2016年 , 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小田康平和庆应义塾大学的宫本贤治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 , 一种微生物可以吞食对苯二甲酸酯塑料(PET) , 这种摄食PET的细菌称为大阪堺菌 。 今年一月 , 《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吴边团队进行的研究 , 对大阪堺菌降解PET塑料所需的酶进行优化 , 获得了稳定性显著增强的重设计酶 , 使得大阪堺菌对PET薄膜的降解效率提升了300倍 。
除了以上这些新进展外 , 还有很多研究研发还在进行当中 。
环保与健康 , 从我做起

我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 , 绿色消费理念往往是从细节上体现的 。 我们能做的是在外卖平台上自觉勾选“无需餐具”的选项、是随身携带环保袋、是自带杯子买咖啡 。

或许 , 不满纸质吸管的我们 , 也可以选择自备玻璃吸管或竹制吸管 。

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 人人都要自备一颗环保的心 , 让绿色的生活方式融入点点滴滴才能让环保落到实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