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本地君 福建风情丨福建的“祠堂”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兴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福建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 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 比如宗教信仰浓厚、各方神明无数、宗祠家庙遍地等等 。 总体来说 , 福建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 。
【福建本地君|福建风情丨福建的“祠堂”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兴盛?】那么 , 关于福建氏族祠堂 , 大家是否有个疑问 , 它是古来有之的 , 还是在某个历史时间段才出现的呢?
早在商周时期 , 尤其是周朝 , 当时就已经有宗庙之祀 , 但那是天子、王子、士大夫的特权 。 所祭祀的祖先 , 天子可祭祀七代 , 王侯五代 , 士大夫仅三代 , 而庶人只能在住宅祭祀祖先 , 俗称“庶人祭寝” 。 这种“礼不下庶人”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
到了宋代 , 随着理学家的倡导 , 特别是闽学的兴起 , 对福建家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 , 更是大力倡导尊祖敬宗的家族制度 , 并设计了一套宗子祭祖的方案 。
专门用来祭祖的“祠堂” , 也是在这个时候由朱熹发明 。 在此之前 , “祠堂”一般是指神祠 , 即祭神的设施 。 不过 , 朱熹当时所设计的“祠堂” , 并非如今常见的各氏族祠堂 , 而是一个附设于室内的神龛 , 而且只用于奉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 , 类似于如今的“公厅、私厅” 。 这种“祠堂”只限于家族内部的祭祀 , 很难用于大规模的祭祖活动 。
从南宋到明朝初年 , 福建地区的建祠活动尚未普及 , 祠堂规制也不统一 。 主要是当时的士绅阶层 , 对于可否设立奉祀五代以上远祖的“专祠”还颇有疑虑 , 长期为“专祠”是否合于礼节而争论不休 。
明朝中叶 , 福建地区的百姓开始突破宋儒设计的祭礼和明王朝的相关礼制 , 不仅“诸民族”多有“专祠” , 而且“祀远祖”也习以为常 。 在福建历史上 , 家族的祠堂 , 最初大多是先人的故居 , 俗称“祖厝” , 后来经由改建 , 演变成祭祖的“专祠” 。 在族谱中 , 往往有人会把先人的“祖厝”称为“祠堂” , 很容易引起人们误解 , 以为祠堂是早就已经存在的 。
祠堂盛行的原因明朝时期的祠堂 , 大多是由士绅阶层倡导所建 , 因为他们能享有立庙特权 , 即在祠堂修建完成后 , 士绅阶层都有权制定一个“族规、族范” , 它不仅具有教化的功能 , 还具有强制性的效力 。 因此建祠活动会强化士绅对聚居族人的控制 ,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 当然 , 也有一些以专门用来祭祀祖先为目的的祠堂 , 但是数量极少 。
嘉靖年间 , 莆田碧溪黄氏的《族议重建祠堂书》中写道:“祠堂不建 , 于祖何所亏损?而生者之伯叔兄弟无以为岁时伏腊衣冠赘聚之所 , 卒然相值于街市里巷 , 袒裼裸裎而过 , 与路人无异 。 不才子弟习见其如此也 , 一旦毫毛利害 , 怨怒恣睢 , 遂至丑不可言者 , 其故皆由于祠堂之废 。 即祠堂尚在 , 宗家支属时为衣冠之会 , 得闻察父悊兄胥相训诲 , 苟未至于傥荡其心者 , 将毋畏其面斥目数而谯让之庶几其有瘳乎!此祠堂兴废之明效也 。 ”
此文意思是 , 如果不建祠堂 , 对于祖先来说毫无亏损 , 但是在世的叔伯兄弟等便无相聚之所 , 即使在街上面对面走过 , 跟陌生人一样 。 一旦有了利益冲突 , 便怒目相对 , 丑态百出 , 这都是因为不建祠堂的缘故 。 如果有祠堂 , 宗亲族人可以相聚 , 互相聆听祖训 , 就不会发生兄弟叔伯之间反目的事情了 。
因此 , 福建地区建祠之风的兴起 , 主要是源于家族发展的需要 , 而事实也从多方面证明祠堂对一个家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我们另文再论 。
祠堂与村落明朝中叶前后 , 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 福建地区的聚居宗族得到迅速的发展 , 不同家族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 祠堂的建立 , 能够有效地凝聚宗族内的力量 , 在对资源的争夺中 , 家族势力越大就越有优势 。 这种社会形态 , 让福建地区的大部分村落形成了单姓或主姓的村庄形态 。
推荐阅读
- 博君一 博君cp发糖了直播间疯狂刷屏,网友直呼没救了
- 福建省 福建有一景区,占地达132平方公里,拥有五大景区,门票115元
- 稻城亚丁 西藏路边常有白色帐篷,为何坚决不能进?本地人:进去容易出来难
- cp 肖战话剧如梦之梦场外:博君一肖CP粉大喊口号,用王一博周边应援
- 心路历程 《大浪淘沙》英雄背后的极致柔情:胡原君化身贤内助显女性力量
- -1 《中流击水》热播 王仁君多维度诠释伟人风貌
- 犀利哥 “百变星君”王一博,你更喜欢哪种呢
- 归字谣 归字谣·潸与归字谣·欢
- 西藏 去西藏只知布达拉宫就落伍了,本地人推荐的7个打卡地,值得一去
- 王传君 苏芒“一天650元伙食费不够”是假的,明星生活的“壕”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