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文章图片

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文章图片

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文章图片

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文章图片

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文章图片

两载说 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

文章图片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前段时间 , 一部展现上世纪90年代 , 西北地区扶贫工作的电视剧《山海情》 , 引得不少的观众热泪横流 。
特别是生在那个年代 , 长在那个环境里的人 , 一时之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苦难的岁月忆苦思甜 。

回想往事 , 就如秋天里飘零的落叶 , 感慨时光流逝的同时 , 浮现在眼前的是沧桑往事 。 时光如白驹过隙 , 时代也是过眼烟云 。 透过这部剧 , 不少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 , 又记起了上山下乡的那段日子 , 想起了一个叫柴春泽的人 。
01干部子弟 , 带头下乡
柴春泽是谁?只不过是生活在天津某个小区 , 一个年近7旬的普通老人而已 。
他没有明星身上 , 灯火下耀眼的瞬间 , 也不是目光如炬 , 可以洞彻世界局势的政治家 。

在十几亿的国人中 , 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位 , 但他却在70年代登上了英国的《泰晤士报》 , 成为一代国人学习的榜样 , 一个时代的标签 。
新中国诞生以后 , 国内掀起了空前高涨的建设氛围 , 然而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 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却是寥寥无几 。
在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决策之下 , 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 , 下乡运动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 随后为一段风云骤变的历史 , 拉开了帷幕 。

1952年出生的柴春泽 , 恰好就是这一代人中的代表人物 。 柴春泽的父亲是一名老战士 。 解放以后 , 被安排到赤峰工作 , 担任干部管理的工作 。
柴春泽在赤峰六中上学的时候 , 正好是上山下乡运动最高潮的时期 , 他也避免不了下乡的命运 。
那个年代的农村环境要比现在差得多 , 能有间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的房子 , 就是条件不错的了 , 更别说能有什么物质条件 。

人都是有私心的 , 城里的父母没有一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 , 到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劳作 , 希望把孩子都留在自己的身边 。
柴春泽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华的时候 , 深受毛主席城里人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饭吃的思想的鼓舞 , 他又是干部子弟 , 本可以留在条件相对姣好的赤峰 , 但为了起到表率和带头的作用 , 毅然决然的去往了条件艰苦的翁牛特旗 。
作为知青点的带头人 , 柴春泽每天要在知青点熬到很晚 , 每天早上还要和其他的知青一样下地干活 。

那时候的翁牛特旗可以说还是个苦寒之地 。 每天早上 , 他只能拿着干瘪的窝头和带着冰碴子的大葱垫垫肚子 。 但他却从未因此感觉到委屈 , 倒是把这一切都当做了年轻时的挑战 。 不经历风 , 又何谈看见七彩缤纷的彩虹?
02一封公开信 , 立志在农村
从1971年开始 , 不少城里来的下乡知青 , 实在是受不了农村贫苦的生活和终日无休止的劳作 , 开始给城里的亲朋好友写信 。 但凡是家里有点条件 , 或者是有点门路的 , 都想尽办法 , 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回了城里 。

柴春泽的父母也是抱着同样的心情 , 多次给在农村的他写信 , 希望他能够回到城里 , 回到父母的身边 。 只要他点头 , 父母总还是有些办法的 。
可柴春泽就是不听 , 每次都把这事给敷衍过去了 , 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父母的心意 。
时间来到1973年 , 因为组织上的决定 , 柴春泽父亲的工作有些变动 , 要到矿上去工作 。 这恰好又是一个把儿子调回城里的机会 。

【两载说|47年前发表公开信指责父亲,立志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今还好吗】柴父赶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 , 并且在信中一再地要求柴春泽这次要听他的 。 为了让儿子安心 , 他还告诉柴春泽所有的关系都打点好了 , 他一回来就能到矿上去上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