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箭北星”!北京巡天格局基本形成( 二 )


银河航天首发星是我国由民营公司生产的唯一在轨的宽带互联网卫星。“首发星在国际上第一次验证了低轨Q/V/Ka频段通信,成功实现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山区、滨海地区、雪后湖边等场景的实地应用测试,实现了全球首次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链路完成运营商公网中5G基站的开通和测试。”银河航天合伙人、副总裁刘畅说。
这种依靠卫星为全球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正是多国不断发力的“卫星互联网”。众所周知,SpaceX公司“星链”计划在2024年之前要完成1.2万颗卫星的发射,远期数量还将达到4.2万颗。
有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发布的全球通信卫星星座计划超过25个,计划发射卫星数量超过10万颗。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6G概念及愿景白皮书》,5G时代仍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无移动网络信号。“5G的连接对象集中在陆地地表10公里以内高度的有限空间范围,无法实现‘空天海地’无缝覆盖的通信愿景。”第一颗走通商业全流程的民营卫星企业——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解释,建设卫星互联网,作为地面通信的有益补充手段,是弥补全球数字鸿沟的关键。
刘畅说,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广、部署快,不受地面环境影响的特性,可作为地面5G网络的补充。“未来,卫星互联网将作为地面通信补充,在地震、泥石流等区域性灾害时,为灾区提供应急网络接入服务,将为网络覆盖不足的偏远、欠发达地区以及近海海域、岛屿提供天基通信网络。”
多份专业报告披露,北京是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多个重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总部基地,尤其在卫星制造和发射环节、卫星运营及服务环节重点企业数目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在高校科研院所数量方面全国领先,创新资源聚集。这正为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突破打下基础。
按照《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将立足航天领域基础雄厚、人才集聚、技术创新等资源禀赋,巩固和发挥“南箭北星”基础优势,加强卫星网络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攻关,加快推进星座组网,布局地面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等产业,丰富和推广应用场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城市管理。
飞向太空·目标3
造卫星如同造汽车
要想用上卫星互联网,前提是在太空中先让卫星互联成网;要想让卫星互联成网,就得把足够多的卫星送上轨道。
据国泰君安证券相关研究测算,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达到3000至6000颗的水平。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体市场可达到千亿规模。除了要有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更要有规模化的卫星制造能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射大量卫星,也就让百公斤级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成为行业刚需,实现短周期、低成本互联网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成为全产业链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谢涛已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卫星制造领域,率先在河北省唐山市启动脉动式智能化卫星工厂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批量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卫星制造与研发基地。
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即将实现。唐山卫星工厂将装配的国内首个脉动式卫星智能生产线,可确保在短周期、低成本的情况下,灵活批量化生产50至700公斤级卫星,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00颗卫星的产能。其中,智能化的仓储物流管理,确保每一个零部件都拥有唯一“身份证”,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生产组装全程使用AGV搬运机器人和自动组装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最大限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合装好的卫星将在整星试验区进行热试验测试、载荷天线安装展开试验、太阳翼装配及展开试验、力学试验等一系列严苛的大型试验考核。
银河航天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线也将建成。2020年7月,银河航天完成年产30套的卫星载荷批产示范线建设,并不断探索低成本卫星批产可行路径,持续构建卫星商业化供应链体系,即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建成年产30颗的卫星总装批产示范线;正在建设年产100颗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向年产500颗产能迈进。
“南箭北星”!北京巡天格局基本形成
文章插图
从左到右:双曲线一号S(小型固体) 双曲线一号Z(小型固体) 双曲线一号(小型固体) 双曲线二号(小型液体) 双曲线三号(中型液体) 双曲线三号两助推(大型液体) 双曲线三号四助推(大型液体) 亚轨道概念飞行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