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人脸识别进社区:“刷脸”背后的隐私安全之问( 三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采集的数据并不是放在政府部门那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也不是放到企业自己手上就是有问题,关键是要考虑到数据存储有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数据存储带来的风险谁来承担,要用一套规则去进行认证、检测和评估 。
文章图片
解困智慧社区治理
面对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和安全的威胁,如何加以规制值得深入研究 。
马亮教授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社区既是居民私人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有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在使用一些新技术的时候,业委会、物业这样的社区组织机构不能只追求管理的便捷,而忽视了居民们对技术本身的担忧 。
“事实上,并不是使用了新技术就叫智慧社区,手段上的创新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居民们满意的效果,如果通过门卫查岗、密码锁等方式也能达到这个效果,那么人脸识别门禁就没有十足的必要 。”
社区领域咨询平台“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向新京报采访人员提到,居民对人脸识别技术有疑虑是非常合理的 。很多物业公司觉得智能门禁能降低自身的管理成本,但实际上不符合社区治理的逻辑,智慧社区建设不能光强调“智慧”“智能”,还要体现人文关怀,即便引入人脸识别是出于提高效率的初衷,但也要充分沟通,分析利弊,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在汹涌的民意下,法律法规正在完善当中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处理原则和条件: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同意 。
已提请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再次明确了“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归为敏感个人信息,并规定了比普通的个人信息更为严格的处理规则 。若能通过审议,这将是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 。
作为法学教授,劳东燕长期关注立法的动态,她觉得,上述草案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围绕人脸识别的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该草案还有可完善的空间 。
草案第65条规定,因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按照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承担赔偿责任 。劳东燕向新京报采访人员分析,“首先我需要证明对方收集了我的信息,其次我要证明我的损失是对方造成的,关键是你怎么搜集和证明呢?对方会给你看他采集的数据吗?如果证明不了我的损失与对方的违规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就等于我的权利被侵犯不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对方也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针对上述规定,劳东燕建议,只要有证据表明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存在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事实,信息处理者就应当承担包括赔偿在内的法律责任;同时,她建议法律界有必要做专门的调研,尝试探寻有效而合理的规制路径与保护措施 。
出于对公共安全的关心,劳东燕给所在小区的物业、居委会寄了封意见书,提醒其不经同意收集人脸信息的法律风险 。最终,小区尊重了民意,除“刷脸”外,业主们还可以用门禁卡、手机等方式进入小区单元门 。
而李京,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后,物业终于答应给他在“睿视”APP上开通使用权限了 。现在,他输入手机号就能解锁单元门 。
推荐阅读
- Tesla 碰撞时存在安全隐患 特斯拉召回734辆进口Model 3
- 安全 FBI认定对JBS发起勒索软件攻击的幕后黑手是REvil
- 安全 诺顿宣布内置于防病毒软件中的安全型以太坊挖矿功能
- Apple 苹果上线Apple Wallet/Apple Pay新页面 突显安全和便利
- 安全 微软收购ReFirm实验室以提高其固件分析和安全能力
- 可咖杯安全么
- Microsoft 推动安全浏览:微软为Edge浏览器引入自动HTTPS切换功能
- IT 两款中国大疆无人机通过美国防部安全审查 获准使用
- 2021年6月1日 系好安全带。
- 安全 PDF发现高危安全漏洞 黑客可篡改你已签名的合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