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沉默》这部电影?
这是今年入围了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两位葡萄牙耶稣会教士洛特里哥(安德鲁加菲尔德饰)、卡尔倍(亚当·德赖弗饰),为了调查前往长崎的费雷拉神父的下落,自愿前往日本寻找费雷拉神父(连姆·尼森饰),只是在日本幕府实施禁教的年代,日传教士遭到驱逐,信奉天主教的日本教民备受欺压,两人的传道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影片《沉默》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目前豆瓣评分7.7,仅有5628人看过此片并参与评价。
导演马丁史柯西斯在读过远藤周作的原著小说后,策划将近30年才如愿完成新作《沉默》,故事设定在这个年代,也在李安导演的牵线下,剧组远渡重洋移师台湾。
《沉默》号称全片皆在台湾取景拍摄,与李安导演合作多年的墨西哥摄影师RodrigoPrieto,镜头确实捕捉到台湾与众不同的山水景致,树林、溪流、海浪、烟雾仿佛都有各自的生命与故事。
而作为马丁史柯西斯的毕生圆梦作品,《沉默》是一部让人难以忽视的不朽之作,却也让人感到无比难受,电影将观众推入宛若炼狱的处境,丝毫不挖掘出一丝光明,然后填塞一连串的疑问、观点、感受、以及情绪。
《沉默》的开场,烟雾缭绕的地热涌泉,云雾让银幕呈现出暧昧、瞬息万变的美感,而烟雾之中有一队人行走着,这颗长镜头真的是十足的沉默,唯独透过影像的流动,将观众吸入光影之中。
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往往以精准选歌著称,同时他本人也是音轨调度的大师,《沉默》几乎一半的镜头皆是安稳无声的呈现,即便有声音收入,音轨也仅仅留下木头燃烧声、海浪拍打、微风吹拂过草丛的声音,寂静却让人目不转睛,烘托出故事情节中的戏剧张力。
因为无声,使得刻意加强的音轨力道强烈,电影中骨头碎裂、鲜血喷洒、失声尖叫、火焰吞噬尸骨的声音,都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从声音之中,观众都能感受到角色的痛苦与难受,最后甚至会因为沉默无声的画面而感到如坐针毡。
【怎样看待《沉默》这部电影?】《沉默》的故事相当简单,两位传教士要前往禁地寻找失踪的神父,电影的前半段先是费雷拉神父的口述,描述着外国传教士在日本境内的悲惨处境,接着旁白由洛特里哥接手,透过他偷渡来到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着当地的风情与压迫。
当权者对于外来信仰的打压,就像是看到癌症肿瘤一般,急于切除免留后患,而洛特里哥对于向上帝祷告所换得的沉默,或是异教徒被打压时众人的沉默,幻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无声问息,就像是电影对观众心中萌生的无解疑惑,人们必须要承受多大的折磨才会崩溃,以至于放弃信仰?若是最终屈服于死亡威胁,是否就是背弃了心中的上帝?是否该不计一切代价也要守护心中的理念?如果是出于不忍与良善而放弃信仰,上帝是否因为宽爱而给予原谅?宗教的本质为何是对自我的折磨?
电影确实有将洛特里哥与耶稣作为对照的意象,洛特里哥在这片残酷土地的布道旅途,就像当年耶稣身在罗马的异教迫害,尤其一幕透过水中倒影,洛特里哥脸孔与耶稣画像交叠的惊人影像,交错于写实与虚拟之间的意识流,最后演变成洛特里哥丧心病狂的一场戏,一气呵成、拳拳到肉的舒畅感让人震撼。
《沉默》有太多太多的情节,都只是让情节自由发展,让观众自行对情节产生共鸣与投射,不过除了描绘人心对于信仰、理念的矛盾与磨合,电影没有一昧地批判日本当权者的霸道与蛮横,确实镇压异教的方式相当残酷,但透过幕府与洛特里哥的对话,《沉默》设身处地,诠释出日本当权看待西方文化的观点。
外来文化侵入式的传播,导致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与腐败,天主教渴望能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只是日本就如沼泽,不只会让根腐败凋零,还会让根无法茁壮生长。《沉默》虽然是好莱坞电影,却没有强势加诸的西方意识形态,而有着设身处地的立场观点,取得了历史宏观的视野高度。
电影多数的镜头刻意拉远观者与舞台的距离,却比强调情感的特写镜头更让人难以忍受,无声的沉默则是比刺耳的尖叫更让人心悬一线。观赏《沉默》的过程也是一趟观众的自我折磨旅程,电影技法投射性太过强烈,使得我们希望有所举动,或是希望电影能终止苦难、停止折磨,只是电影不曾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是痛苦更甚的刺激,因为我们正如电影中的角色,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躯,《沉默》很难深受观众喜爱,反而让观众情不自禁踏入故事之中、身在其中。
推荐阅读
- 理论 黑洞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一起来认识下吧
- 那英 宋亚轩cos白龙马,那英扮成铁扇公主,杨紫反串角色效果意外了
- 初入职场的我们 《初入职场的我们》郑茹心为什么会离开?
- b《心动的信号4》官宣阵容,baby加盟,郭麒麟、宋祖儿惊喜现身
- 疫情 台综艺《11点热吵店》停播 Melody直播秀厨艺 切菜速度慢引粉丝关切
- 心动的信号4 嘉宾阵容大洗牌!baby、宋祖儿加盟,张翰、杨超越退出
- 综艺感 《心动的信号4》官宣!杨超越被顶流替换,郭麒麟宋祖儿再度合体
- 路透 《萌探》最新路透,那英、杨紫、宋亚轩、黄子韬的造型太搞笑了
- 国内本科毕业,银行工作8年,怎样去新加坡工作
- 抹黑 遇到了一篇抹黑《向往的生活》的文章,不说错,只是我完全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