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 捐千万不“够劲儿”,马旭准备把专利也给家乡

生活报 捐千万不“够劲儿”,马旭准备把专利也给家乡

4月6日到9日 , 由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龙江剧《木兰马旭》 , 在哈尔滨环球剧场隆重上演 , 反响热烈 。 演出结束后 , 许多观众对剧中的主人公马旭老人 , 再次肃然起敬 。 近日 , 生活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定居在武汉市的马老 。
虽已到耄耋之年 , 但电话中的马老依旧思路清晰、声音洪亮 , 说话间还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 。 说到捐款 , 马老说自己真的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能耐大的多做点 , 像我就这点儿能耐 , 就做了这点儿 。 接下来 , 我还准备把我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专利捐给家乡 。 ”

马旭与《木兰马旭》中自己的扮演者李雪飞
家里太穷被送进部队
“我妈说让我逃命去”
马老自己都不记得 , 她究竟是1933年还是1935年生人 , 只记得自己出生在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 , 一家四口仅靠几亩薄田度日 。 在她很小的时候 , 父亲因病早逝 , 留下了马旭母亲靠拾荒和唱大鼓书带着她跟弟弟艰难度日 。 之后解放军来征兵 , 妈妈再三考虑 , 忍痛劝十三四岁的马旭去当兵 , “我妈当时叫着我的小名 , 说:‘我实在养活不起你了 , 你去逃命吧 。 ’她把家里仅剩的一点钱给了我 , 嘱咐我到部队好好学习 。 这钱我没舍得花 , 缝在我的衣角里 , 就感觉我妈陪着我一样 。 ”
在马旭的心中 , 妈妈是个英雄 。 小时候听妈妈讲了很多穆桂英、花木兰的故事 , 马旭也多了份英雄情结 。 辽沈战役打响 , 十几岁的马旭背着红十字药箱奔赴战场 , 端起枪痛击迎面进攻的敌人 , 曾光荣负伤并立功 , 被授予“解放勋章” 。 抗美援朝战争时 , 马旭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 先后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 。 回国后 , 马旭以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 20刚出头的她就获得了“一把刀”的美誉 。 但她的人生远不止此 , 接下来还有更大的惊喜跟挑战 。
“小不点”为跳伞真拼命
“俩桌子摞一起 , 每天跳500次”
1961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正式组建 。 作为军医 , 马旭奉命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工作 , 并主动向部队提出要成为跳伞女兵 。 可由于个子小、体重轻 , 体能达不到伞兵的要求 , 她的请求一次次被领导驳回 。 “领导说:‘跳伞可不是跳绳、踢毽子 , 你回去多吃点饭长胖了再来 。 然后塞给我俩苹果 , 连哄带骗把我推出门了 。 ”马旭回忆道 。
【生活报|捐千万不“够劲儿”,马旭准备把专利也给家乡】回家后 , 马旭一夜没睡 。 第二天趁人不注意爬上了跳伞平台 , 结果被下面的战士“劝退”了 。 于是 , 马旭萌生了自己训练的想法 。 空闲时 , 她就到跳伞训练场做“旁听生” , 把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 半夜等到大家都入睡后 , 拎着袋子到训练场挖沙子 , “我把两个桌子摞在一起当平台 , 每天跳500次 , 不跳够不能睡觉 。 有时候下班太累了就睡着了 , 梦里都是跳伞的事 。 半夜醒了活动活动身体 , 然后接着跳 。 ”日复一日 , 等到部队再次进行跳伞考核时 , 马旭用实际行动震撼了所有人 。 此后20多年间 , 马旭在武汉长江上跳过、在西藏格尔木跳过、在湖北蟠桃山上跳过……并创造了三项新中国空降兵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
研制“充气护踝”“供氧背心”
被称作“军中居里夫人”
作为空降兵 , 除了出色地完成跳伞任务 , 马旭还希望减少跳伞员骨折的发生 。 马旭告诉记者 , 在跳伞时 , 总有伞兵因为落地不稳造成脚踝受伤甚至骨折 。 为了攻破这一世界性难题 , 马旭和老伴颜学庸查阅了大量资料 , 深入连队调查研究 , 结合跳伞实践寻求解决办法 , 最终研制出了“充气护踝” , 让空降兵着陆就像踩在气垫上 。 这项发明于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 , 这也是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 。
“充气护踝”只是夫妇俩众多发明中的一项 , 几十年来老两口的小发明不断 , 其中“单兵高原供氧背心”早在1996年就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 因此被人们誉为空降兵的“发明明星” 。 老两口的发明还曾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 外国专家纷纷赞叹马旭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 不愧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
准备给家乡再捐专利权
“今后努力多攒钱 , 做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