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建工厂,靠谱吗?
文章插图
“欧盟委员会已经选择空客公司开展在太空中制造航天器的研究项目PERIOD。”3月11日发布在空客公司官网上的这一消息说明,欧盟已开始认真思考在太空中建设工厂,用来制造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的技术方案了。
文章插图
2019年6月,空客制造的卫星在法属圭亚那搭载火箭升空
1
尽管对外披露的技术细节并不多,但从此次空客公司发布的项目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太空工厂”项目,是一个在地球周边太空轨道工作的加工制造平台,包括了主体结构、工具库、材料库以及加工用机械臂等设施。就像一个在太空中运行的车间一样,设想中的“太空工厂”能够一边环绕地球运行,一边生产出卫星等航天器所需的零件、模块,乃至生产整个卫星。
乍听起来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科幻感,但这个“太空工厂”项目可不是欧洲人一时的异想天开,它其实是欧盟委员会旗下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的、更为宏大的一个系列研究计划PER ASPERA(拉丁语,意思是“历经艰险,抵达星辰”)的一部分。在这个系列研究计划设想里,未来地球周边的宇宙空间,将会是由各种太空机器人共同构建的一个忙碌的生态系统。为了给这幅未来图景做好技术储备,PER ASPERA计划开始围绕太空机器人技术(SRT)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项目官网上公布的2016~2024年技术路线图,把未来太空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分成了“在轨技术–通用模块技术–行星技术”3条并行的路线。这一次的“太空工厂”项目,就是太空机器人研究计划关于在轨技术路线的一个技术演示项目。
2
欧盟为何要开展长达十年的项目,尝试在太空中生产卫星?目前看来,在太空中生产卫星等航天器,至少有三大优点:
首先,可以给予卫星更丰富的几何结构选择范围。目前所有的航天器都是在地球上完成制造,然后安装在火箭头部的整流罩内,最终发射进入太空轨道。这样的制造–发射流程,使得卫星的体积和结构极大地受限于火箭头部这个狭小的空间。为了把卫星塞进火箭头部直径大概2~5米的圆柱体空间内,大部分现存的卫星都被做成了“胖盒子+折叠翅膀”的结构设计。
但这种“胖盒子+折叠翅膀”的单一结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卫星执行任务的最佳几何结构。比如,一些遥感、通信卫星所用到的天线往往需要巨大的空间延展范围(从几十到上千米不等)。这种巨大的机械结构,如果一定要折叠在狭小的火箭头部,技术上会带来极大不便。其实,太空工程师曾经设计出很多富有想象力、功能更强大的几何结构的卫星,都因为无法被折叠到火箭里而“胎死腹中”。
在“太空工厂”生产卫星,便可以把卫星的几何结构从发射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由于太空轨道空旷的微重力环境,卫星的结构在理论上可以是任意的。甚至,“太空工厂”可以像蚂蚁筑巢一样,慢慢在太空中建筑出一个比自身大得多、复杂得多的航天器,这将极大地解放太空工程师的设计想象力。
第二个优点,使更低的卫星结构可靠性要求成为可能。卫星在太空中的工作环境是真空+微重力,意味着不同零件之间并不会因为重力造成相互挤压。仅在这个意义上,卫星的力学结构不用再造得多么“结实”。由于卫星在火箭发射过程中要承受10~20倍的重力加速度冲击,为了扛住这种强力冲击,卫星从整体到零件都必须特别“结实”。因此直到今天,不管是卫星的整体结构还是上面的零部件,发射升空前都必须要经过最苛刻的力学冲击和振动测试,以确保整体结构能够在“车祸”一样严酷的冲击+振动环境中完好无损。
【在太空中建工厂,靠谱吗?】这种对可靠性的超高要求,使得卫星所使用的零部件往往要经过千挑万选,非常昂贵,提高了整体造价;同时,很多性能优势明显却唯独不太结实的结构方案,无法被最终采用。而在太空中直接制造卫星,则可以避免这些麻烦。比如,可以把聚合物粉末打包发射到太空,再用太空中的3D打印设备打印出卫星的机械结构框架。
第三,可以模块化卫星设计,提供敏捷的卫星修复能力。在欧盟“太空机器人计划”的技术路线图中,模块化的航天器设计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技术环节。所谓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就是把卫星拆分成几个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就如同手机中的摄像模块、电池模块、天线模块等等)。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独立生产,并且可以随时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成完整的卫星。
推荐阅读
- 主导 印专家:美俄中主导太空规则,印度想占据一席之地,要与中俄合作
- 氢能冶金 碳中和正在进行时,炼铁氢还原替代碳还原的新时代已至!
- 奇葩说 2021第一位宝藏男神,非他莫属
- 太空飞行 鱿鱼宝宝和“水熊”将成为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微型宇航员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稀土 在我国发觉比希土还有价值的商品,储藏量全世界第一,使用价值达到上千亿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最新消息 象群走出昆明密林在田间踩踏:现场可见有9头 正从山坳里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