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邮报 第十四章 国色天香神韵——《牡丹仙子》连载( 五 )


洛阳人看刘家花园为雅致小景 , 非常宜游 。
因为弟兄析产 , 刘家花园分成了两个 , 更不能跟其他花园争高下了 。
文叔先生接着介绍“丛春园”。
今门下侍郎安公买于尹氏 。
岑寂而乔木森然 。 桐梓桧柏 , 皆就行列 。 其大亭有丛春亭 。 髙亭有先春亭 。 丛春亭出酴醾架上 , 北可望洛水 。
盖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 。 天津桥者 , 迭石为之 , 直力滀其怒 , 而纳之于洪下 。 洪下皆大石 , 底与水争 , 喷薄成霜雪 , 声闻数十里 。
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 , 听洛水声 , 久之觉清冽 , 侵人肌骨不可留 , 乃去 。
丛春园是门下侍郎安先生从尹氏人家买过来的 。
丛春园比较幽静 , 特点是树木多 , 高大 , 桐梓桧柏 , 均皆排成行列 。
园中有大亭子叫“丛春亭”, 还有很高的一座亭子叫“先春亭”。
丛春园亭周围是茂密的荼蘼架 , 登上亭子 , 可以望见洛河 。
洛河水势浩大 , 自西向东奔腾呼啸 。 洛河上的天津桥 , 是石头筑砌的 , 洛河激流撞击在石头上 , 喷薄而成霜雪 , 隆隆响声传到数十里开外 。
曾经在寒冷的冬夜登临丛春亭 , 听洛河流水的声音 , 听久了只觉得冷冽 , 浸入人的骨髓之中 , 赶紧转身回家了 。
丛春园的树木皆成行排列种植 , 这种西方园林布置绿化的方式 , 宋以前还不多见 , 在洛阳各园中恐怕也只此一例 。
不过 , 由于唐宋时期对外交流已相当多 , 因此 , 西方园林绿化配置方法被应用于东土古典园林艺术中 , 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
丛春园的另一特点 , 是借景与闻声 。
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 , 丛春亭上 , 北可望洛水 , 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 , 天津桥者 , 垒石为之 , 直力搐其怒而纳之于洪下 , 洪下皆大石 , 底与水争 , 喷薄成霜雪 , 声闻数十里 。 说的正是其“借”。
文叔先生“尝穷冬月夜登是亭 , 听洛水声 , 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 , 不可留 , 乃去”。 生动记述 , 令人难忘 。
丛春园的设计手法有其独特之处 , 别出心裁的辟地建亭得景 , 借景园外 , 景、声俱备 , 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极为成功的 。
文叔先生接着介绍的是“天王院花园子”。
洛中花甚多种 , 而独名牡丹曰“花王” 。 凡园皆植牡丹 , 而独名此曰“花园子” , 盖无他池亭 , 独有牡丹数十万本 。
皆城中赖花以生者 , 毕家于此 。 至花时 , 张幙幄 , 列市肆 , 管弦其中 。
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 , 过花时 , 则复为丘墟 , 破垣遗灶相望矣 。
今牡丹岁益滋 , 而姚黄魏紫一枝千钱 。 姚黄无卖者 。
天王院花园子 , 是真正的牡丹园 。 这里既无池 , 也无亭 , 却栽植牡丹十万株 , 蔚为大观 。
娟娟仙子引领“人间”和两位小童子到天王院的时候 , 正是太阳升起没多久的辰光 , 赏花人开始多起来 , 他们看到娟娟仙子 , 竞相告诉 , 追随簇拥 。
人们喜悦地说:“太幸运了 , 跟着牡丹仙子一起游赏 。 难怪今天的牡丹开放得极是艳丽 , 原来神花知道仙子要光临了!”
有人一大早上就听说牡丹仙子到富郑花园赏花、弹琴了 , 因此大家欢呼着要聆听仙子的琴声 。
还真有音乐发烧友出来赏花背着琴呢 , 或许是想在赏花后到郊外高雅一把 。
我们知道 , 瑟甚为沉重 , 最初有五十弦的瑟 ,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它肯定轻不了 。 而且五十弦的瑟常常能把人听成抑郁症 。
后来 , 瑟变成二十五弦 , 仍然不少 , 不轻 。
十六弦的小瑟 , 身长才跟琴差不多一样了 , 但它还十六弦呢 。
琴 ,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不过七弦 , 也有五弦的 。 宫商角徵羽 。 七弦 , 是加上少宫和少商 。
据不靠谱的消息说 , 琴的形态是模仿凤凰中的凤制成的 , 有头 , 有颈 , 有肩 , 有腰 , 有尾 , 有足 。
瑟这种东西 , 得放在案牍桌几上才能弹 。 琴的身体瘦长轻便 , 因此古代的妹子可以徒手拿来就弹了 。
琴 , 是为高贵宾客演奏用的高级乐器 , 宾客在聆听琴曲时 , 必须正襟危坐 , 正如西方人欣赏音乐时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一个道理 。
弹琴 , 是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大技能之首 , 原因即在于它最高雅 。
天王院花园子 , 牡丹花开时 , 吸引力非常之大 , 这种而专供赏花而建的园林在古典园林中还是少见的 。
天王院花园子 , 游客都是上流社会成员 , 娟娟雅奏仙乐 , 人人驻足 , 洗耳恭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