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撩 《非诚勿扰》,当年红得发紫的他,消失了( 二 )



打杂的同时 , 孟非也在偷偷学艺 。 “鸡贼”的他通过争着打扫办公室、扛摄像机来学习采访技巧 , 终于慢慢从编外人员熬成了有作品的小记者 。
2001年 , 江苏电视台实行竞聘上岗 , 孟非的表现并不理想 , 无论上民生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 , 都水土不服 。
为了保住饭碗 , 孟非去找了领导 , 说只要能留下来 , 做什么都可以 。
刚好一个新闻类节目《南京零距离》上马 , 孟非去做了排头兵 , 谁知大受欢迎 。 此时距离他和另一个光头乐嘉的相遇还有一个十年 。

回头看 , 孟非的青春就像一棵拼命扎根的野草 , 长在生活舞台的边边角角 , 春去秋来 , 却一直在朝着中心努力 。 03孟非在电视台一点点往上爬的时候 , 乐嘉在做什么呢?1995年 , 乐嘉20岁 , 命途不再那么顺利 。 因为和新来上级不合 , 他怒而辞职 , 没了工作 。
这期间 , 他和第一任妻子奉子成婚 。 岳父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商 , 这让草根出身的乐嘉很有压力 , 觉得女方根本瞧不起他 , 变得敏感、多疑 。 这场婚姻最后以离婚收场 。
婚姻不顺让乐嘉重新燃起了斗志 , 他决心出人头地 , 为自己争一口气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乐嘉认识了一位台湾“情商培训师” , 便跟着他认认真真学演讲 , 慢慢从学徒变成了比师傅更出色的“人生导师” 。 乐嘉更加笃定自己就是靠语言吃饭的人 。
他又到上戏学了半年表演 , 也看了大量心理学书籍 , 力争把自己的口才天赋发挥到极致 。
所有这些努力在乐嘉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性格色彩学之后 , 效果达到高潮 。

也就在这个时候 , 乐嘉认识了第二任妻子 , 但他易怒的性格让两人感情摩擦不断 , 一度发展到大打出手 , 婚姻自然难以维持 。
他说:“我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 , 很容易生气 。 我的情绪波动特别特别大 。 我的性格让我付出巨大代价 。 ”
婚姻多舛 , 不过乐嘉的“性格色彩”理论大受欢迎 。 三十出头的他 , 已成为国内培训领域的知名人物 , 在全国各地到处演讲 , 万人起立为其鼓掌是常事 。 乐嘉实现了当初为自己争一口的誓言:“我要有钱 , 我要赚钱 , 我要变成一个成功的人 , 我要很了不起 。 ”

乐嘉从四处找工作到四处演讲的同时 , 孟非扎根在《南京零距离》一干就是9年 ,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 , 他的口头禅是:“作为主持人 , 应该能够非常平静地面对人 。 ”把节目做成了台里的顶梁柱 , 2002年一年 , 《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 。
孟非出名了 , 观众亲切地称他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 孟非也确实很“平民” , 上班依旧乘公交车 , 自己上市场买菜 。 04
时间很快来到2010年 , 35岁的乐嘉正值人生中的巅峰 , 而39岁的孟非已近不惑 , 也混得不错 。 这一年 , 江苏台打算开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
导演找到乐嘉 , 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 , 一开始乐嘉是拒绝的 , 当时他已在演讲领域混得如鱼得水 , 难免担心如果节目效果不好 , 得不偿失 。

几次三番的邀请后 , 乐嘉被导演的诚意感动 , 答应作为点评嘉宾上节目 。
相比乐嘉 , 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孟非可以说是“招之即来” , 当时他原话是:“觉得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 , 合适不合适由台里决定 。 ”最初的节目录制中 , 乐嘉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满意 。
以他的性格 , 希望可以控制节奏 , 掌控全局 , 但第一期节目乐嘉只能在固定环节进行点评 , 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束缚” 。
那时他并不理解 , 这其实是对没有上过电视节目的自己的一种保护 。 在乐嘉的坚持下 , 第七期节目开始按照乐嘉设想进行 , 乐嘉可以随时插话 , 更多地参与到节目中 , 和孟非形成互动 , 效果喜人 。

《非诚勿扰》的舞台上 , 孟非和乐嘉说话都比较直接 , 尤其是乐嘉 。
乐嘉喜欢用各种尖刻问题挑起“争端” , 每次在乐嘉和嘉宾起争执 , 场面即将失控的时候 , 孟非则充当了调和剂的作用 , 他把事情拉回正轨并安抚嘉宾 , 不至于太尴尬 。
俊男靓女 , 争议话题不断 , 《非诚勿扰》迅速走红 , 乐嘉也比之前更火 , 博客的日点击量暴涨30倍 , 名利皆来 。 乘着这档国民相亲节目的东风 , 按理说 , 乐嘉此后的成名之路定会越来越好 , 殊不知 , 有些事情早就埋下了伏笔 。

对于节目的爆红火 , 孟非则十分坦然 。 记者问他在节目中把自己当成配角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