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今天要来给大家安利一档新综艺——《为歌而赞》。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这档节目只在浙江卫视和某音播出。
也许你会问,一个短视频平台怎么播长综艺?
有趣的点来了。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先说结果。
《为歌而赞》简单来说,可以看作是一档打歌的节目。新歌会在这个节目里首唱,也有些很热门的歌曲在这里被翻唱。现场的百赞团和爆赞团,会决定哪首歌将得到相当于1个亿人次的曝光量。
在首期节目里,得到这个推荐权的是唐汉霄的《烂泥》。
根据节目播后的数据,观看超过5000万次,互动数183.5万次,唐汉霄的这首《烂泥》成了热歌,也算达到了节目的预期,赢了一场开门红。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再回来说节目。
艺绽君之所以想聊聊这个节目,是因为《为歌而赞》确实在节目形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传统的音乐类节目以选拔或者表演不同,这个节目的目标是为了“打新”。
这个概念之前在网络的一些节目里也有,但是做的效果不太好,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新歌大多止步在节目本身,并没有真的达到新歌首发平台的效果。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为歌而赞》做的就不一样了。
节目现场表演的部分很紧凑,两个阵营的歌手带来不同的歌曲,热歌组做知名歌曲改编,新歌组则很有诚意,邀请了张信哲、张韶涵、唐汉霄、宝石GEM这种风格类型不同的歌手来发新歌。
但是节目的核心不在于发歌,而是在于让百赞团和爆赞团来评价这些歌“好不好听”。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评价的方式是先听“碎片”,后听现场。
什么是“碎片”呢,就是歌手将这首歌精华的部分截取出来。大家看到这儿就知道了,所谓的“碎片”其实就是抖音里常用的旋律片段。但是凭借碎片来判断一首歌曲好不好,真的对吗?
专业的歌手们,大多不会同意。这也是他们来参加节目的原因。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节目给歌手提供演唱完整新歌的平台,让那些因为“碎片”而错过好歌的百赞团,能够对歌曲有全面的认识。
比如张信哲,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做出来一首国际化的“大歌”,虽然在“碎片”的期待值部分得分不高,但是现场演唱后得到了更多的正面评价。
而在“碎片”部分就拿下最高期待值的唐汉霄,《烂泥》经过现场演出后得到的正面评价就更高了。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这个过程里,我们能看见歌手对歌曲的预判,百赞团对“碎片”的预判,以及一首歌曲的流行度,到底是被什么决定的?
这个问题是节目组想要提出来的,也是短视频时代音乐传播需要正视的。
这里需要提一下,为什么百赞团喜欢一首歌,一首歌就能上热榜呢?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因为这个节目里的百赞团,不是普通的素人观众,他们都是来自某音平台的短视频达人,也叫KOL。这些观众背后的自媒体,意味着总计5.5亿次的粉丝总数,这也是最初说到的,被选中的歌曲意味着一个亿曝光量的原因。
正因为观众都有一定的专业属性,这档节目专门给了百赞团很多的镜头。每首歌曲唱完,都会专门问百赞团里拍灯或者灭灯的选手(代表喜欢或者不喜欢),具体的理由是什么?
用歌手马思唯的话说,这才是节目最大的看点,因为百赞团的大v,都太敢说了。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像马思唯的歌《豆瓣酱》,也算比较有态度,但就被百赞团怼,称其编曲太差,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了。
而前面说到的张信哲的新歌《matteroflove》,很空灵很大气,在被百赞团夸赞的同时,也有大v指出了国际化团队制作的一个症结,“为什么国际化的团队做出来的歌,往往传唱度不高?”
这种批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针对性地指出歌曲和歌手的弱项,没有避重就轻。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文章插图

最激烈的还要数唐汉霄《烂泥》这首歌。不是所有大v都喜欢《烂泥》,还有观众在现场给这首歌灭灯的,这引起了百赞团其他成员的现场“抢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