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尾旋 55岁儿子一事无成指责母亲偏心被怒骂:我死了,活不养,死不葬( 二 )


一个人的失败 , 是他自己的直接结果 。 胡先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 , 而不是一味地把过错强加在母亲身上 。

拿破仑说: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
而胡先生解释 , 自己的专业就是学的乐器 , 理应属于剧团上的 。 他对母亲的安排耿耿于怀 , 认为正是母亲的偏心才让他郁郁不得志 。 相比两个哥哥和弟弟 , 他心里一直笃定是母亲看不起他 。

面对胡先生的说辞 , 他的大哥也很无奈 , 他们兄弟几个都彼此想过拉老三一把 , 可是结果却令人失望 , 他直言:问题出在他不争气 , 自己干的好 , 啥事都没有 。

当问起冯女士是否会因为老三没有钱而看不起他时 , 冯女士赌气道:嗯 , 我看不起他 , 他说是 , 那就是 , 我的气都被他气完了 。 你说我偏心 , 我就是偏心 。 偏心我把你孩子养到15岁?我现在是无能为力了 。

听到母亲这句话 , 胡先生转身就走 , 才出现开头那一幕 。
从母子二人的对话和胡先生的态度 , 我们能感觉他一直活在埋怨中不能释怀 , 他认为兄弟四人他们都有正式工作 , 而他却一事无成 , 三四十岁的年纪母亲却给他安排一个临时工 , 这对他是一种讽刺和侮辱 , 所以内心忿恨不平 。
而他对母亲丝毫没有尊重 , 一言不合扭头就走 , 并且一直在强调母亲看不起和偏心 , 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 却一直认为自己混得不好是母亲的错 。 并且还要求母亲能转变态度 。

面对儿子的埋怨和指责 , 冯女士气得指着儿子骂:我啥时候也转变不了 , 我快死了 , 你这么年轻 , 你怎么不知道改变啊!
看到母子二人的聊天方式 , 让人担忧 , 都说母慈子孝 , 为何年迈的母亲在儿子身上大动肝火?
有句话叫: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 , 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 可胡先生对母亲的劝说听不进去 , 反而认为母亲偏心 。 可他却没想过 , 母亲把他5个月大的女儿养到15岁 , 一直替他承担着责任 , 他不但不感恩 , 还指责母亲挑唆女儿不认他这个父亲 。
三、母亲的纵容 , 让儿子有了依赖 , 要学会承担责任面对父亲的求助 , 胡先生的女儿闻讯赶来 , 当记者问她:爸爸给你说的最温暖的话是什么?女儿回答“没有” , 女儿只记得父亲对她的伤害 。

都说父爱如山 , 为何女儿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呢?可见在女儿的成长历程中 , 胡先生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 虽然他说一个月回家二三次看母亲和女儿 , 可象征性的看望那及得上亲情的理解、陪伴和呵护 。
对于儿子的态度 , 冯女士恨铁不成钢 。 她痛心地说:我失败的太厉害了 , 年轻时候那么有本事 , 到老了管不住孩子 。

维斯冠曾说: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 , 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
儿子的不可理喻和对她的不尊重 , 让多年红火在舞台上的她颜面尽失 , 人到晚年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 , 可她还在为儿子操劳奔波 。 她不明白55岁的儿子为何会这么不懂事 。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 冯女士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强势 , 在他们家庭中缺乏一个正向的、积极的沟通 , 两人说话都是用吵的方式在说服对方 , 难怪15年儿子还停留在原地打转 。
其实 , 冯女士也有错 , 她最大的问题是一直纵容儿子的不作为 。 胡先生身为一个父亲 , 他没有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 而是把女儿放在母亲身边一待15年 , 作为一个儿子 , 他对母亲动不动就发脾气 , 甚至拿刀砍人 , 还拿着煤气灶要把母亲的楼炸了 。 这种种暴力倾向都说明一个问题 , 从小被惯得失去了做人的准则 。

在他的认知里 , 母亲养孙女是天经地义 , 5个月就开始帮他养女儿 ,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他就认为是理所当然 , 一旦母亲抱怨说出无能为力时 , 他会气得扭头就走 。 其实正是母亲的大包大揽让胡先生成了心理依赖 , 才养成了他对家庭和老人没有责任感 。
都说五十而知天命 , 可55岁的胡先生还在埋怨着母亲没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 , 这种狭隘的思想让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偏 , 一母同胞的他 , 看到兄弟都比他混得好 , 更加认为是母亲的偏心才导致他没有一个体面而稳定的工作 。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 , 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 。
在调解员的劝说下 , 胡先生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他眼含热泪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 , 一句“妈 , 你辛苦了 , 谢谢你” 。 听到儿子这句话 , 冯女士多年的委屈喷涌而出 , 种种伤心让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