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在外国人眼里到底是一种咋样的存在

我推荐你看《鱼翅与花椒》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大快朵颐的故事。不过这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吃」,在作者看来,中国菜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东方饮食文化,她不仅想向这本书的读者们介绍滋滋作响的沸腾鱼、鲜香美味的回锅肉、鲜嫩多汁的鱼香茄盒,更希望读者能够借由她的经历,去爱上这些美食背后的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恰如《纽约时报》所说的那样:《鱼翅与花椒》这本书既是一次作者精心设计、曲径通幽的中国美食赏味之旅,也是满载着令人垂涎食谱的一本私人回忆录。然而它最大的价值,则是通过作者传奇的个人经历,证明了美食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认同最有力的塑造者。这本书不仅将中国美食展现给了西方世界的读者,更将无数读者从西方世界带到了中国,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外国读者揣着这本书来到成都,狂热地追寻着书中所提到过的那些美食。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邓扶霞——不过你可别误会,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姑娘,本名叫作扶霞·邓禄普,邓扶霞是她给自己起的中国名字。她被认为是当下西方世界中最好的中餐美食作家及美食评论家之一,还是伦敦数家中餐厅的顾问。她的书曾先后四次获得有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翻开这本书,看看中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点地征服了这个英国姑娘的胃与心。
这本书里的内容大概可以理成三条主线:第一条讲的自然是邓扶霞这个英国女孩与中国美食是如何相遇相知的;而第二条主线,则深入地探究了这个英国女孩眼中,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汇;在第三条主线中,我则会带着你一起从她的视角出发,回顾一下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饮食文化的变迁。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主线:邓扶霞这个英国女孩与中国美食是如何相遇相知的。简单来说,邓扶霞与中国菜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吃」、到「做」、再到「写」的三个阶段。
邓扶霞「吃」的经过简单却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以至于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总会觉得肚子在抗议。这个地道的英国女孩与中国菜的缘分始于皮蛋:1992年的秋天,她第一次到中国旅行,途经香港的时候,她的表哥为她接风洗尘,一颗皮蛋作为餐前的开胃菜被端到了她的面前。而从小就见识过各种各样奇怪菜式、一向在「吃」上面颇为大胆的邓扶霞,却头一次在皮蛋面前着了慌。她勉强把这东西吃到嘴里,却恶心得几乎无法下咽。
【中国菜在外国人眼里到底是一种咋样的存在】假如她没有在第二次到访中国时被热情的朋友拉到成都的川菜馆里狠搓了一顿的话,那么这个女孩跟中国菜的缘分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幸运的是,凉拌鸡、豆瓣鱼、鱼香茄子和爆炒腰花的组合立刻俘获了她的心,以至于她回到英国之后就申请了一份奖学金、打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幌子跑到成都,开始了一年的留学生活。
那时候的邓扶霞肯定不知道这样一句话:「长不出关,少不入川」,成都所特有的安闲舒适的气质很快就感染了她。这位在牛津长大、从剑桥毕业、在伦敦规规矩矩地从事着新闻工作的英国姑娘开始一头扎到成都的小巷子里,寻觅着那些让人口水长流的美味——早餐来上一碗稀饭,配点儿油酥花生和辣泡菜;白天再到巷子里逛逛,这边来两个麻圆,那边吃一口叶儿粑,配上一碗香喷喷的豆花儿;等到了午餐的时间,就去学校旁边的面馆里要上二两海味面,一两担担面,在享受过鲜香浓郁的海味面之后,用筷子把担担面跟松脆的牛肉碎和碗底的酱油、红油、芝麻酱与花椒拌到一起,用火辣刺激的味道给味蕾来一次洗礼;而晚餐就更丰盛了,外焦里嫩的辣子鸡、肥厚多汁的鱼香茄饼、鲜香美味的回锅肉,或者干脆搓上一顿火锅,看着牛肉和菌菇在沸腾的红油中翻滚。川菜中暗暗的甜、芳醇的酸、微微的苦和挑逗的辣,加上一点儿豆制品发酵后的腥香,带着这个英国姑娘曲径通幽,开始了她的美食之旅。
邓扶霞对川菜越来越着迷,很快,学校旁边的餐馆就都知道了有一个「爱惨了四川菜的老外」,邓扶霞常去的「竹园」餐厅的老板决定让这个英国妹子开开眼,见识一下最地道的四川菜——不用说,食材自然是要最新鲜的。于是邓扶霞终于见识到了中餐里血腥的一面:现杀的鸡、活剖的鱼、一边闲聊一边给鸭子割喉放血,这让早就习惯了工业化屠宰的邓扶霞震惊而纠结:震惊的是,这种血淋淋的死亡就发生在自己面前;而纠结的是,新鲜食材做出来的料理,真的很美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