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 从在外游子到扎根故土者,从网络文章到出书结集,这一群人——用文字记录乡音乡愁

南阳日报 从在外游子到扎根故土者,从网络文章到出书结集,这一群人——用文字记录乡音乡愁

文章图片


直播南阳讯(记者 李萍 通讯员 刘世良) 3月1日 , 社旗县大冯营镇 , 淅沥春雨中 , 绿油油的麦田包围着安逸的村庄 , 房舍旁 , 道路边 , 草儿萌发着新鲜的绿 , 枝梢点缀着嫩黄的叶 , 不惧细雨的孩子们 , 仍在雨中嬉闹……这些场景 , 与春雨一起 , 落在大冯营人眼中 , 也落在社旗在外游子的记忆里 , 更落在他们的笔和镜头中……
就在2月份 , “乡土赊旗”丛书《总是岁月最深情》一书顺利出书 , 这本散文集 , 是在北京工作的刘尚钞撰写的 , 里面的文章 , 大多与故乡大冯营镇有关 , 也基本上都在“乡土赊旗”公众号上发表过 。 只要在“乡土赊旗”上发表文章10篇以上的作者 , 都免费收到了一本 。 他们 , 有的与刘尚钞一样 , 是大冯营镇乃至社旗籍在外工作的游子 , 有的则是扎根社旗本土的各行各业人士 , 他们的共同点 , 就是都坚持用文字写下记忆、抒发情感 , 在对过往岁月的咀嚼和回味中 , 在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绘中 , 宣传家乡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发展变化 。
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桥 , 承载着一代大冯营人的记忆

一个平台 , 泼洒游子的故土情怀
一碗面条 , 溢满了母亲的味道;一栋老屋 , 留存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一座石桥 , 定格着一群人的童年岁月……离家的游子 , 谁的记忆里不会清晰地浮现出故乡的模样?于是 , 一群社旗的游子 , 开始用文字回望故乡、泼洒故土情怀 。
那是2017年5月 , 在郑州铁路部门工作的赵华胜在一次联谊会上 , 听到大家回忆社旗家乡往事并相互交流如今家乡的发展变化 , 一言一行中充满了思乡之情 。 他深深地感觉到 , 在外的不少游子虽然回家乡次数有限 , 但家乡是大家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 而且大家缺乏一个进行交流分享和抒发乡思乡愁的平台 。 于是他萌生了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想法 。 在一帮社旗籍游子们的响应下 , “乡土赊旗”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了 , 并在短时间内 , 吸引了一大批社旗游子的目光 。
先是散落于河南省内以及北京、上海、广东、陕西、山东、新疆等各地的社旗在外游子们 , 接着是社旗各乡镇各行业的人们 , “乡土赊旗”迅速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 尽管没有报酬 , 但在赵华胜、刘尚钞、张晓辉等人分工统筹、策划、约稿、审稿、编辑、校对下 , 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 , 积极扛起责任 , 纷纷走心书写文章 。 3年多来 ,“乡土赊旗”累计发文4000余篇 , 其中原创文章1615篇 , 家乡的河流、美食 , 童年的趣事、见闻 , 村庄的历史故事、红色文化 , 都走进了大家的文章中 , 很好地挖掘和整理了社旗的历史文化 , 弘扬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 展示着社旗乡土美景和新农村建设成就 。 有一些作者 , 除了写社旗 , 也写南阳其他地方 , 月季大观园、方城七峰山、邓州花洲书院、镇平菩提寺、南召丹霞寺等 , 大家用文字分享着见闻和感悟 , 用文字让家乡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
《总是岁月最深情》封面

一本书 , 凝结着烙进生命的乡愁
牛年春节 , 只要在 “乡土赊旗”发表1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 , 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刘尚钞的散文集《总是岁月最深情》 。 作为“乡土赊旗”公众号平台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 刘尚钞这本书里的文章 , 基本上都在“乡土赊旗”上发表过 。
《总是岁月最深情》主要分“童年拾趣”“乡村记忆”“岁月如歌”等板块 , 除了部分在北京的生活见闻等文章外 , 大多数都与社旗特别是大冯营镇有关 , 比如《逮爬叉》《故乡忆 , 最忆是红薯》《老家的宅子》《割麦》《打场》等 , 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往事 , 一篇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着自然朴实与真诚 , 让人读得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对家乡的浓浓深情 。“我是一个草根 , 长在乡土里 。 ”刘尚钞说 , “不论走了多久多远 , 老家 , 始终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 这一点从未改变 。 ”正是因为对老家的深情 , 让他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 , 把那份烙进生命的乡愁付诸笔端 。
不仅自己写 , 刘尚钞还积极给他人发表在 “乡土赊旗”的文章进行中肯的点评 , 以此鼓励更多的家乡人拿起笔书写家乡故事、书写所思所想 。 正是在他以及像他一样为“乡土赊旗”付出努力的写作者的引领下 , 热心创作的人越来越多 , 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130余人参与 , 那些带着地方“土”味的文章 , 既温暖了一个个游子的心 , 也凝聚了一个个社旗人的心 , 更让各地的人们看到一幅幅描绘社旗的乡土画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