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启“环火”之旅,“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有多难( 二 )
切入轨道
投入火星引力怀抱
投入火星怀抱,意味着冲进火星的引力影响范围,正如出发时需要逃离地球影响范围一样。
宇宙中任何一个天体都是引力源。理论上,一个天体的引力影响范围是无限的。但在实际情况中,两个天体总会互相影响,导致各自拥有一定的引力主导范围。太阳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以上,是太阳系内绝对的引力主导。它会压缩地球等行星的引力主导范围到一个定义为“希尔球”的空间内。例如,地球的希尔球半径约为150万千米,仅相当于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1%左右。
火星的质量很小,仅相当于地球的10.7%,表面的引力加速度仅为地球的37.9%。所以,它的希尔球被太阳“压缩”得更小,半径仅为约100万千米——理论上,“天问一号”至少需要冲进这个范围,才能被火星捕获。但实际上,它需要至少达到希尔球内部约三分之一位置,才有可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轨道。例如,月球就稳定运转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轨道上。所以,“天问一号”投入火星怀抱,实际上对于轨道控制的精度要求会高很多。
文章插图
▲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新华社发
而且,火星围绕太阳轨道是一个偏心率为0.1的椭圆,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也是时远时近。它的轨道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面)也存在1.8度的夹角,这使得地球到火星之间的飞行轨道设计更加复杂——最终要冲进这么一个狭小的引力影响范围,谈何容易!
因此,“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之旅大概相当于:让一个人在滑翔机上(运动速度较快的地球)扔(发射)一粒小石子(“天问一号”),在提前很远的位置(发射窗口),中间有风和空气的影响(恒星和行星等各种引力源),经过精准控制(深空机动和轨道修正),准确穿过地面上一辆左右前后运动中(围绕太阳运动轨道倾角不同,火星轨道有较大偏心率)的小汽车(运动速度较慢的火星)天窗(引力影响范围希尔球)后,再掉到司机的水杯里(环绕火星轨道),难度可想而知。
制动减速
刀尖上起舞的航天技术
进入火星引力影响范围并不是终点。虽然这里已经是火星的世界,但如果以火星为参照,“天问一号”的原本速度加上火星引力加速效果,会使得两者的相对速度变得很大,甚至超过火星逃逸速度(能从火星表面永远逃离火星引力的速度,约5千米/秒)。这意味着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天问一号”会在火星附近完成 “惊鸿一瞥”后,随即在自身速度和火星引力作用下,飞向更远的深空。
在人类探测火星的初期,“水手四号”等探测器的飞掠任务就是这种模式:任务周期长达数年,但仅有极短(1天左右)一次临近火星的机会。这是当时航天器无法有效制动减速的无奈之举。因此,飞入火星引力主导范围、达到目标位置后,“天问一号”需要立即制动减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信延时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地球附近,航天器与飞控中心双向通信延时以毫秒计,即便到了月球也仅为2秒。而在火星附近,双向通信延时最短为6分钟,最长可达45分钟,还会存在地球和火星自转造成遮挡、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剧变等因素干扰。这意味着,地球上的飞控中心不可能实时控制 “天问一号”完成制动操作,从而需要它在提前装载程序后自主完成这 “刀尖上起舞”的减速过程。
文章插图
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新华社发
制动减速需要消耗推进剂,而“天问一号”的任何一滴推进剂都是无比宝贵的,是重达870吨的长征五号火箭拼尽全力发射、经历了近7个月深空飞行才送抵火星的成果。而且,按照后续的任务规划,“天问一号”的环绕器部分需要长期在火星上空工作,这也需要定期进行轨道维持。如果能最大限度节省推进剂,则意味着能最大限度延长轨道器的总工作时间,这对“天问一号”的工程和科学产出有重大意义。因此,“天问一号”会通过进入环绕火星大椭圆轨道的方式最大限度节省推进剂。
环绕火星
静待最佳着陆时机
人类探测火星60年来,共有四种任务类型:惊鸿一瞥的“飞掠”,登高望远的“环绕”,观天测地的“降落”,自由移动的“巡视”。
其中,“飞掠”仅在早期技术不成熟或其他任务兼而探测火星时使用,另外三种是近年来的主要任务类型。而“天问一号”则将挑战近年来人类探测火星任务的“复杂度之最”——同时完成“环绕” “降落”和“巡视”三大工程目标。
推荐阅读
- 发射 金星上有生命吗?NASA一口气发射2个探测器,谜题即将揭晓
- 交付 沉了!这艘刚交付的“新”船只跑了3次!船东将遭起诉和高额索赔
- 速度 宇宙中比光速更快的四种“速度”,你都知道几个
- 云南花25亿建“假古镇”,如今遭人“嫌弃”,当地人:不会再去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太空飞行 鱿鱼宝宝和“水熊”将成为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微型宇航员
- 外延片 “江西造”登陆火星!
- 主播 闻“象”而动的直播歪风必须狠刹
- 古镇 四川一“避暑古镇”火了,距成都仅22公里,游客:来得值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