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筑通社 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

文章图片


「城市复苏计划 Urban Revitalization Plan」

基于多年深耕行业的经验累积与对业内趋势前瞻性的敏锐触觉 , ARCHINA建筑中国开启全新栏目“城市复苏计划Urban Revitalization Plan” 。 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发掘城市中不同类型与尺度的项目故事 , 寻找“复苏的城市空间” , 从专业深度和情感温度双重角度进行创新表达 , 传递空间、城市价值 , 希望在先行者表达思考结果的同时 , 也能推动从业者的再思考 , 接力城市发展 。
《城市复苏计划》S01E03

董屹
DC国际合伙人 / c+d设计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 / 同济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
//
最近的上海降温了 , 董屹老师穿了件看起来十分保暖的羽绒服 , 平易近人是我对董老师的初印象 , 就这样在很是日常的状态开始了本次采访 。 但在董老师严密逻辑架构的阐述中 , 不同于其平易近人的一面 , 却也看到其性格锋利的一面与淡然的处世态度 。 影射在他众多的作品中 , 看似“无为”却在细节处“锋芒毕露”
......
//
【筑通社|ARCHINA对话DC国际董屹 | 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节制设计的自我表达】永恒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疫情让一些设计原则或评判标准更多元化了
这次疫情颠覆了很多建筑师原本的思维定式 , 很多原本觉得正确的事现在都需要重新思考了 。 疫情前 , 促进空间的公共性 , 增加公众交流的机会是建筑师们的共识 , 但这次疫情却让很多人意识到这个共识未必全然正确 , 疫情的发生让建筑的一些设计原则或评判标准变得更多元化了 , 如今大家会更多地讨论空间的弹性与适应性 ,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触动 。 就像是做了很多年的全球化努力 , 但是突然发现似乎保持一定距离才是合理的 。 永恒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 对设计而言就是积极地面对问题 , 解决问题 。 在大众对公共空间还有需求的情况下 , 设计需要做的就是随着人的状态切换 , 空间状态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的切换 。
这次疫情也极大的促进了线上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活动都在寻求线上的解决方式 。 例如突然间大家发现并非所有的商务旅行都是必要的 , 疫情帮我们在“必要”与“非必要”之间做了一次筛选 。
上学期带学生做了一个“上海张园地区城市更新与改造”的毕业设计课题 , 受疫情影响 , 我们整个交流过程都是在线上完成的 , 最终的完成结果也很令人惊喜 。 很多不管你一开始觉得有多不可能的事情 , 最终还是有更大的可能会实现 , 因为归根到底人的适应性是最强的 。 在这个毕设作品中我们也表达了对疫情的一些思考 , 带着“在不需要面对面接触时 , 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愿景 , 我们设想街区内的商业都有自己的直播间 , 人们可以通过室外广场的屏幕看到各家店铺的情况 , 不需人群的聚集而是将信息本身聚集于此 , 甚至你都不用走出家门 , 也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是如何运作的 。 除了对疫情的思考 , 张园这个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城市更新类的项目 , 最终的成果把张园地下原有的空间全部打开 , 然后在地上形成了一个老城区 , 在地下有一个地上的镜像空间 , 有点穿越的意思 。

同济毕设作品《无界张园》
对于“城市复苏”董屹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 , 他认为“复苏”的前提是沉睡 , 但他认为疫情并没有让城市沉睡 , 只是运转方式发生了改变 , 切换了另一种存在方式 。 这时的城市就像两个平行却又交叠的世界 , 一个线下的实体城市空间 , 一个线上的虚拟城市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