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许多系列电影会越拍越差

边际效用递减——普遍的规律!如果系列电影越来越好,就不正常了。|大部分电影都是如此,但是也有例外的
【为啥许多系列电影会越拍越差】比如《教父》就是一个例外,有一种说法是美国影史上伟大的天才导演库布里克在看了十遍《教父》之后,终于承认这部电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但从我个人来讲的话,我觉得《教父续集》的艺术水准更胜第一部

■一部能出续集的电影,90%的几率是好电影。如果假设世界上所有电影中10%的电影是好电影,那么续集是好电影的概率是10%。
90%\u0026gt;10%
■一方面,观众对续作的期待是“比第一部更好”而不是“和第一部一样好”。要做到比上一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很难的。另一方面,那些第一部就很烂的电影哪有机会在续作里翻身啊?很多电影和小说都是因为第一部反响不错才开始有钱准备出续作。这时候的创作心态和做第一部时候想必也有些不同吧。
■个人感觉,主要还是商业运作导致作品质量下降。上世纪以来,北美电影大厂的资本运作方式逐步确立。北美电影正式进入ip时代,即影视公司全股拥有电影IP的版权,导演和编剧另行雇佣。而系列电影的最大卖点就是故事设定,抓住了IP就是抓住了这个原创故事设定,也就抓住了市场。举个例子,卡梅隆在大学时代创造了阿凡达的形象设定与故事大纲,但电影一经出版,阿凡达的IP就全权落在了福克斯手里,卡梅隆只是受雇过来拍戏的。所以我们平时津津乐道的神作往往都是电影导演的原创作品,而那些续集大都是电影公司的作品了。这种运作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了制作人创作灵感枯竭(编不下去可以换导演,角色死完了可以重启啊)。影视公司作为大型企业,其首要目的便是利益最大化,于是乎对于影视作品的续集便有了较为资本化的提议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和一些影视制作人的理念相悖时,冲突就产生了。比如蜘蛛侠3经历口碑扑街后,山姆雷米想借助第四部打个翻身仗,结果东家索尼认为较之于托比的忧郁大叔形象,一个更年轻的蜘蛛侠更能刺激市场,于是乎,即便是开了发布会,确定了制作班底并物色好了新演员,山姆还是要卷铺盖走人。资本和文艺创作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由来已久,金庸早期作品因为受纸媒的限制就难免带有一些资本色彩,老爷子成名后重拾旧作几度增删也不无道理。所以对于多数影视作品,第一部往往故事较为封闭,算是承载了一位电影制作人处女式创作理念。第一部大卖后,受市场和投资商以及发行商等多方限制,多多少少都会对创作造成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那个铁打的007,流水的米高梅了。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