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 “探月女神”张玉花科普大讲坛开讲,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嫦娥五号任务有哪些亮点?从月球上取土有多难?航天人为之开发了多少黑科技?……12月19日晚,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58讲在第一时间邀请到“探月女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讲述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开讲 “探月女神”张玉花科普大讲坛开讲,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据张玉花介绍,嫦娥五号全重8.2吨,从发射入轨到返回器再入回收,共计运行约23天,经历11个飞行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两个“战队”密切配合,分别是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摘月战队”,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返地战队”。科研人员为了实现人类44年来从月球再次取样,前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攻关。
作为本场活动的对谈嘉宾,来自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左文文介绍,上海天文台牵头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与现有航天测控网,共同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各飞行段的精确测轨及定位任务,在嫦娥五号软着陆、交会对接等关键动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开讲 “探月女神”张玉花科普大讲坛开讲,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经初步测量,嫦娥五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约1731克。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现场的观众们对这些来自月球的“土特产”充满了好奇,它们将被安置在哪里、派什么用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它,甚至亲手触摸一下它们呢?
对此,张玉花透露,月球样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科学研究,部分样品会依据国际合作的公约和多边双边的合作协议,将发布月球样品和数据管理办法,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科学家共享,部分样品将入藏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但肯定不会这么摊开来给大家看,更加不太可能让大家摸一摸!”
开讲|“探月女神”张玉花科普大讲坛开讲,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在直播中,有一个鬼魅可爱的小身影从返回器蹑手蹑脚地小跑而过,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在讲座现场,一位小姑娘还特意向张玉花求证:“这到底是只兔子,还是只狐狸呀?”
小姑娘一脸认真的提问,惹笑了现场的观众,可张玉花仍然非常认真地向小姑娘做了解答。她说在现场通过光学红外捕获的影子来看,个人感觉是只沙狐的可能性比较高。“因为它的身形比兔子大,比狼又要矮小,走路的形态也不像兔子那样蹦蹦跳跳……”
“太空探索的过程意味着人类好奇心的驱动和科技的进步。航天是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领域,我们要去的往往是原来还没到过的远方,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代表着英雄情结。”在讲座最后,张玉花研究员鼓励青少年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勇于创新和挑战,为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来源:周到上海作者:沙情奕
赞一个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