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告知同意”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支点


来源:人民法院报
中工网:“告知同意”规则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支点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告知—同意”规则为支点 , 明确了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一般规则 , 即同意必须在充分知情前提下 , 自愿、明确地作出 。 以此 , 草案初步构建起了公民信息保护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
2018年5月 ,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式生效 , 这部欧盟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网络数据管理法规 , 同样以获得用户同意作为企业处理个人数据的必要前提 。 并且明确 , 同意必须是具体的、清晰的 , 是用户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由做出的 。 毫无疑问 , 这一规定将从根本上提升用户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
将同意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 , 已经成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理论通说和实践中的通行做法 。 但在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 , 个人仍面临“难以自愿、自由作出同意决定”和“难以充分知情”的现实困境 , 比如 , 在使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时 , 用户除了同意外几乎别无选择 , 如果不同意提供个人信息 , 则无法享受服务和产品 。 并且 , 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通常不直接显示且冗长繁琐 , 关于个人信息收集的范围、保留时限、处理方式等重要条款难以识别且不尽合理 , 用户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同意决定的真实性、自愿性大打折扣 。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的行为主体、保护措施、监管部门、责任追究等几个重要方面的相关规定都还比较模糊 , “告知—同意”制度是否能有效落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 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 除此之外 , 个人信息保护中倍受关注的防止泄露的防控手段、个人信息处理者应该履行的义务、主体责任的落实等应该更为具体 。 应当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权利人的保护 , 以弥补“告知—同意”规则适用的不足 , 比如规定授权条款如表述不清楚或者明显违背一般预期情况下 , 即便获得个人同意 , 也不能认为获得了授权;对格式条款 , 应当作出不利于信息处理方的解释等等 。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 基于推荐算法的个性化广告已非常普遍 , 虽然其最初目的在于提升信息传递的精准性 , 优化用户体验 ,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浏览痕迹等用户信息的收集行为不易被察觉 , 对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 。 草案规定 , 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 , 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对个人信息保护明显不够充分 。 为尽可能弥补算法漏洞 , 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 , 修改为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 , 应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更为安全妥当 。
有必要说明的是 , 单独的个人数据是没有价值的 , 数据集中才能形成价值 。 个人数据如果受到过分保护 , 对“告知—同意”规则设计的过分严苛 , 社会大数据发展就会丧失基础 。 实际上 ,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 传统的个人隐私观念将发生变化 , 要跟上时代步伐 , 实现经济社会“弯道超车” , 每个人都要贡献个人数据 。 当然 , 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信息成为任何组织和个人自由掠夺的资源 , 在万物互联的社会中 , 保护隐私关键是要尊重隐私 , 不滥用个人信息 。 (少楚)
【中工网|“告知同意”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支点】责任编辑:尹文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