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识刻 坐拥480亿身家的“药王”,工厂建得像宫殿,却几乎不给员工分红( 二 )


1988年在上海爆发严重的甲型肝炎一时29万多人发病市面上的板蓝根干糖浆等都被一抢而空 。 于是扬子江制药厂接到了来自上海的一笔400万包板蓝根的巨大订单 。

但在此时 , 该制药厂的板蓝根干糖浆月产量仅为5万包 , 但为了这笔巨大的订单 , 扬子江制药厂以全体员工都没能休假回家过春节为代价 , 加班加点地生产了足足385万包板蓝根干糖浆 , 将其从泰兴运往上海这笔从天而降的巨大订单 , 让徐镜人也由此获得了“板蓝根大王”的名号 , 而扬子江制药厂的名号也开始在全国打响 , 其市场也随之开阔了许多 。
但可惜后来徐镜人被人诬告 , 由此被迫离职三年 , 三年之后再度返回岗位 , 扬子江制药厂已经沦为岌岌可危的濒危工厂了 。
彼时的徐镜人正式意识到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 于是在1993年 , 徐镜人打定决心要把制药厂做大做强 , 要有自己的产品 , 做好自己产品的质量保证 。

作为一家切实的民族医药企业 , 徐镜人意识到扬子江制药厂的未来之路还是要围绕中药展开 , 还要拿得出属于自己企业的产品 , 于是徐镜人决定从那些拥有中医良方的中医们获得药方 , 继而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
徐镜人遍访诸位中医界的领军人物 , 向其探访良方 , 想要以合作的方式将这些药方发扬光大 , 虽然他的目的还是以发展自己的企业为主 , 但从客观角度来看 , 徐镜人的做法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
在徐镜人的诚心探寻之下 , 先后获得了治疗胃脘胀痛的“胃舒引”---胃苏颗粒、治疗经前综合征的香芍颗粒、苏黄止咳胶囊、双花百合片等一系列中药新品 。

这些药物不仅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 为大家带来了健康 , 同时也可视为是一股新兴力量注入到了我国中药的发展史上 , 让我国的中药库获得了新生 。
且扬子江制药厂一直保持着“以质量为先”的初心 , 由此 , 企业得以经受住了这么多年的重重考验 , 不断成长为了产值上十亿的大制药厂 , 甚至徐镜人如今已经拥有了480亿身家 。
在获得了资金之后 , 许是最初建厂时的凄凉仍在徐镜人的心里压着 , 徐镜人的首要指示便是重新修建工厂 , 新工厂被修建的极为精致 , 且外貌上看酷似北京的故宫 , 也因此而出名 。

企业因由止步
徐镜人所创办的扬子江制药厂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打磨 , 终于走上了正轨 , 大家都预测其将来的发展会是上市 , 然后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 但为此徐镜人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看法 。
在企业发展发面 , 徐镜人有“三不”原则:不搞兼并联合、不盲目上市、不搞自己不熟悉的产业 。 这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种十分固执的想法 , 且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进步发展 。
关于兼并联合 , 据其子徐浩宇“爆料” 由于之前徐镜人在这方面吃过亏 , 如今年纪大了 , 为求平稳发展 , 就更不愿意做这些了 。

在1982年时 徐镜人曾兼并过本系统一个药厂 除了增加了一堆债务和冗员之外 , 没有获得其他的收益 , 于是导致徐镜人对此有着极大的偏见 , 而不愿去涉及 。
而对于上市 , 徐镜人一致认为其企业的重点是药品的质量把控 , 不想过多被资本裹挟 , 而他的企业也确实正落实着这一点 , 扬子江制药厂一直以“产品质量”所著称 , 而且与此同时的 , 扬子江目前是员工持股分红 。
但据知情人士透漏 , 徐镜人总共只给员工分红2次 , 此后再没有涉及到分红一事 , 且对于这些持有股权的员工 , 徐镜人还要求其若是离职 , 其股份只能选择卖给本公司的人 。

关于发展其他领域 , 徐镜人则是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 , 能做好“制药”这一件事就不错了 , 何必再去强求一些其他的领域 , 更何况 , 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涉猎 , 又何必多费精力呢?
包括让自家的产品走向国际 , 徐镜人也有自己的考量 , 以双方各出资50%为条件 , 然后进行合作 , 自己在国内销售 , 然后让外资合作方在国外销售 , 但没有外资会同意这种条件 。
在我们只认识到徐镜人的坚持或许有些偏执的情况下 , 可以思考一下 , 中国这么多年在各个领域的进展 , 真正依靠的还是我们自行创新的技术 , 所以换个角度考量 , 徐镜人的做法 , 何尝不是他对于我国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的变相保护呢?

小结:
徐镜人从一位退伍军人到产值数十亿的企业老板 , 其中必然付出了无数艰辛 , 其中苦楚 , 他都自行默默承担 , 并坚持到了现在 , 从一个小作坊到如今甚至在国际都有了名号的制药企业 , 徐镜人将他的全部心力都倾注于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