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融媒 铭记:“一定要珍惜和平”!这些“90后”共同发声( 二 )


2017年4月 ,
志愿者小罗在讲解的过程中 ,
遇到一家人 , 听得特别认真 。
讲解结束后 ,
其中的一位老奶奶走过来请队员帮忙 ,
能否寻找一下她爱人的脚印 。
这时 ,
大家才知道这一家是幸存者老人的家属 。
孔佩雯回忆 ,
在小罗和其他队员的帮忙下 ,
这位奶奶终于找到了老伴儿的脚印 。
这家人参观之后就悄悄地走了 ,
走之前 , 老奶奶的女儿写下一段留言 。

幸存者家属夏奶奶的家人留下的一张暖心留言条:感谢小罗的耐心、细致、体贴入微的讲解 , 关心和照顾 。 小罗一直陪伴着92岁的夏至英奶奶及子女来寻找老伴儿的脚印 , 并找到了哭墙上的大哥王华林的名字 。 谢谢小罗的一路陪伴 。 被采访者供图
孔佩雯看到之后 ,
就把这张留言拍了放在志愿者服务群里 ,
当时一些闹着要离开的队员看了之后 ,
再也没提过离队 。
而这张留言也成为志愿队的“传家宝” 。
蒋树珍
“咱们国家平安了 , 我们的小家才有这份幸福 。 ”

图为蒋树珍 。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说起当年的逃难经历 ,
蒋树珍记忆犹新 。
“日本兵举枪要打死外婆 ,
所幸枪口打歪了 ,
外婆没伤着要害 。 ”
尽管家人逃过一劫 ,
但当时年仅8岁的蒋树珍 ,
却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屠戮同胞的一幕幕 。
历经了战乱的岁月 ,
蒋树珍格外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
路洪才
“唯有和平才能家国兴旺 。 ”

图为路洪才 。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在战争来临之前 ,
路洪才一家有十口人 。
南京大屠杀时 ,
日本兵杀了六口人 ,
还不包括他母亲腹中的孩子 。
“没有和平、安定的环境 ,
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 。 ”
老人不惧往昔的伤痛 ,
总是一遍遍把这段历史说给年轻人听 。
马雯倩
“铭记 , 不是为了记住仇恨 , 而是为了记住家国安好的宝贵 。 ”

马雯倩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志愿讲解员 。 马雯倩供图
马雯倩是个“90后” , 地道南京人 。
她的曾祖母是今年近百岁高龄的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 。
1937年日军进城时 ,
马秀英已是十几岁的少年 。
她的三哥马光泓被日军抓走 ,
再也没回来 。 马秀英的腿也被日军刺伤 ,
留下了永远的伤疤 。
大学时期的马雯倩 ,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担任志愿讲解员 ,
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视角 ,
讲述那段悲怆的岁月 。
过程中 , 她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
这更让她体会到 ,
当代年轻人有能力肩负起传承历史、
传递和平的使命 。
高如琴
“望天下和平 , 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 。 ”

图为高如琴 。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1937年冬 , 高如琴还是幼童 ,
她的一家人遭到日本兵开枪扫射 ,
其中外婆中弹身亡 , 母亲身负重伤 。
“日军进南京城以后 , 杀人放火 ,
强奸妇女 , 无恶不作 。
对这段历史 ,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 ”
老人说:“我的儿子就是我的接班人 。
以后我不在了 , 就由他来代替我 ,
把这段历史继续讲下去 。 ”
谢桂英
“一定要珍惜和平 。 ”

图为谢桂英 。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九旬高龄的谢桂英 ,
说起南京大屠杀会哭 ,
说起这些年来 ,
与日本友人松冈环的情谊也会抹眼泪 。
“1937年 , 母亲带着我们逃出了城 。 日本兵进城后 , 留在家里的父亲谢有华和叔叔谢有贵出去看 , 父亲被日本兵当场打死 , 叔叔逃到难民区躲了起来 。 父亲的死讯传到乡下 , 母亲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 过了两个月 , 我们回到南京 , 一路从城外到城内 , 看到满街都是死尸 , 家里的房子被烧掉大半 。 ”
“那年冬天 , 我带着弟弟去外面挖野菜 , 碰上了日本兵 。 日本兵把我弟弟摔在菜地上 , 然后拖着我的两只脚在菜地上转来转去 。 我的头碰到地上石头 , 流了好多血 。 日本兵看我不行了 , 才放了我们 。 家里那时候没有药 , 母亲用柴火灰按在我头上 , 现在还有个疤 。 弟弟却死了 。 ”
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 ,
一直深埋在谢桂英的心里 ,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
日本退休小学老师松冈环找到了她 。
从此 , 谢桂英终于可以在世人面前 ,
大声说出这段战争中的家族惨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