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生态搬运”念好项目建设“生态经”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福州滨海新城以表土剥离保护耕土、以“绿色银行”收储苗木 , 实现长期生态价值——
“生态搬运”念好项目建设“生态经”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润钊 林丹
郑伟清是福州市滨海新城项目工地的一名工人 , 一年多前 , 他每天要操控机械臂翻开土壤、移走树木 , 为一个个即将上马的项目清障 。 如今 , 他依旧在工地忙着“抢收”土壤和树木 , 只是现在他翻出的土被运进了菜地 , 移走的树被栽进了苗圃——这是福州新区集团新投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实行的“生态搬运” 。
“‘生态搬运’就是要把新城建设挤占的生态空间给‘搬’回来 , 以耕作层剥离模式保护耕土 , 以‘绿色银行’模式收储苗木 。 ”公司生态开发部经理赵飞说 , “一寸土壤改良一片土地 , 一棵树木守护一段乡愁 。 ”
耕土回收 , 荒地变良田
11月初 , 福州长乐区文岭镇山边刘村村民黄秀美忙着在自家的田里种上海青 , 而一旁水田里的西兰花也已长出了花形 。 望着自家改良后近10亩的农田 , 黄秀美的眼里充满期待 。
“祖上好几辈人都是种地瓜 , 一斤只能卖个几分钱 。 现在田里能种的东西多了 , 一斤上海青能卖到2元 。 ”她告诉记者 , 这里原本是贫瘠的砂地 , 地势低 , 下大雨时容易被淹 , 不久前工人们开着斗车送来了新土壤 , 让荒地变成了良田 。
黄秀美家里的农田能够“脱胎换骨” , 得益于滨海新城推行的耕作层剥离开发模式 。 “建设用地上的肥沃土壤如果废弃 , 将造成极大浪费 。 ”公司副总经理郑德辉告诉记者 , 滨海新城试点推行耕地耕作层剥离法 , 将建设项目所占土地约30厘米厚的肥沃土壤“移植”再利用 。 从滨海新城安置房四期及配套小学用地耕作层剥离出的1万多立方米肥沃土壤 , 其中就有5000多立方米被搬运到了黄秀美村里的田地上 。
“耕土回收 , 宝贵的土壤资源得到保护 。 ”林日暖正是这片耕土的搬运工 。 他告诉记者 , 按照以往的做法 , 项目建设占地的耕作层不是被填埋 , 就是被当作渣土用来填方 , 而新模式让这些土壤“重获新生” 。
苗木收储 , 守住“乡土记忆”
疏枝扩伸、挖土松壤、苗木吊运、挂浆定植……记者日前见到50岁的谢娇英时 , 她正戴着遮阳帽、披着防风衣、穿着胶鞋在滨海新城湖文支路的苗圃里劳作 。 谢娇英原本是文武砂镇壶井村的农民 , 家里的土地被征迁后 , 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 成了一名育苗工 。 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以前种地 , 现在种树!”
谢娇英工作的苗圃约82亩 , 位于滨海新城的核心地块 , 是新城300余亩“战略留白地”中的一部分 , 被福建东南信息园和诸多高新企业所环绕 。 为守护新城的生态底色 , 滨海新城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 , 对新城所有征迁项目内可移植的苗木进行收储 。 滨海新城临近东海 , 土壤多为砂质土 , 树木立地条件较差 , 为提高苗木收储的成活率 , 谢娇英工作的苗圃地块就成了苗木收储项目的试验田 。
从中东海藻、南洋杉等外来树种 , 到小叶榕、大叶榕等本地乡土树木 , 这些从征迁地收储来的苗木经过育苗工的修护 , 最终都要离开苗圃 , 或成为滨海新城里新的绿荫风景 , 或回到它们曾扎根的征迁地 , 延续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 。
【中工网|“生态搬运”念好项目建设“生态经”】记者在现场看到 , 谢娇英和工友给苗木挂上印有二维码的科普牌 。 项目负责人陈勇向记者介绍 , 这些二维码对接新城的市政运营管理系统 ,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码实时掌握苗木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 , 还能溯源察看每棵苗木进出苗圃的“流动线路” 。 陈勇表示:“收储苗木既是为了留住树木背后的历史 , 也是为了给新城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生态、环保的未来 。 ”
念好“生态经”创造价值
据当地村镇干部介绍 , 作为新生事物 , 剥离耕土和苗木收储的做法起初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理解 。
为了解开大家的心结 , 文岭镇领导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 村干部带头将自家田地分出来作旱改水工作 。 村民发现 , 种在从工地剥离的耕作层里的土豆比自家种的个头还大 , 逐渐接受了“移植”来的耕土 。
江田镇干部挨家挨户地宣传滨海新城的苗木收储的生态价值 , 村民们认识到 , 苗木收储是为了更好地把本地树苗保存、延续下去 , 也慢慢认可了这一做法 。
“生态工程就像一座‘绿色银行’ , 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远不止于此 。 ”赵飞告诉记者 , 自2018年6月起 , 福州滨海新城共完成1500亩建设用地的耕作层剥离 , 完成本地800棵苗木的收储 。 在他看来 , “生态搬运”将生态资源保留、转化 , 创造的是长期价值 , 是滨海新城可以长久念下去的“生态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