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污水处理设备 SBR污水处理工艺详解,涂山环保( 四 )


(3)反应池沉淀状态观察与污泥性状 。 活性污泥性状的好坏可从沉淀状态及曝气时运行状况显示出来 。 因此管理中应加强对现场的巡视定时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脸色”进行观察 。 沉淀的液面状态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否密切相关应注意观察沉淀时段泥面的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漂泥的有无、漂泥泥粒的大小等:上清液清澈透明表明运行正常污泥性状良好;上清液混浊表明负荷过高污泥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泥面上升、SVI高表明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差;污泥成层上浮表明污泥中毒;大块污泥上浮表明反应池局部厌氧导致该出污泥腐败;细小污泥漂泥表明水温过高C/N不适、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污泥解絮 。
对于生物系统中活性污泥异常现象之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初步根据经验总结来作出判断:1)污泥膨胀 。 污泥膨胀出现的现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活性污泥变白不调和状;沉淀、分离性不良不密实;污泥指数SVI在200以上;活性污泥由反应池溢出处理水水质不良 。 出现以上情况的可能原因有:污泥抽除不足致使微生物异常繁殖;由于曝气量不足混合液悬浮物MLSS浓度过高或过低进水BOD浓度过高进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PH值降低等原因致使丝状菌异常繁殖 。 针对出现的现象和可能的原因需要采取的对策有: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合理调整溶解氧浓度投加混凝剂改善活性污泥的凝聚性或者投加氧化剂杀死丝状菌 。 在出现污泥膨胀时以显微镜确认其原因 。 若是由于丝状菌的异常繁殖则其恢复所耗时间较长有时甚至需要更换反应池中全部污泥 。
2)污泥解体 。 污泥解体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污泥被破坏成微细的胶羽状不再是絮状体影响了污泥的沉降性能 。 出现污泥解体的可能原因有:暴气量过大活性污泥表面的具有凝聚性的物质被氧化或者是进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低;特定微生物异常繁殖比如小型鞭毛虫;进水中含有有害物质 。 污泥解体可以应对的办法有:适当降低曝气量并增加流入水量使得负荷适当;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量;管制有害物质的进入;降低搅拌机搅拌强度 。
3)污泥腐烂 。 在生物反应池经常可以看到有大块的污泥漂浮悬浮污泥颜色发黑且有臭味与正常的褐黄色且带有土腥味的污泥有很大的差异 。 出现污泥腐败的原因有:暴气量不足;反应池内长期淤积有污泥;反应池构造有缺陷比如有死角 。 如果发现有污泥腐败的现象需要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停止污水流入增加曝气依据恢复程度调节流入水量;增加回流污泥量加强排泥;改善构筑物 。
4)生化池表面出现气泡 。 由于进水中多量清洁剂的流入容易引起反应池发泡需要提高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浓度或者添加消泡剂或消泡设备来消除气泡 。
3、剩余污泥系统剩余污泥系统一直以来不被运行人员所重视认为只要按常规进行生产就不会有问题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 准确地说剩余污泥的产量应该根据进水水质来决定 。 所谓剩余污泥产生量是指最终沉淀池污泥量减除一部分回流入曝气槽后其余需排出处理的量 。 单位污水剩余污泥量视污水悬浮物浓度及去除BOD之污泥增殖状况而异 。 悬浮物之剩余污泥量X1=Q(MO-MF)×10-3=QMOηS×10-3污泥增殖剩余污泥量X2=aY-bMV×10-3其中:X1:由悬浮物而产生之剩余污泥量(kg/d)X2:生物增殖而产生之剩余污泥量(kg/d)ηS:悬浮物之沉淀效率Q:处理水量(m3/d)MO:流入悬浮物质量(mg/L)MF:自沉淀池流出之悬浮物质量(mg/L)Y:BOD去除量(mg/L)M:曝气槽内混合液之平均MLSS浓度(mg/L)V:曝气槽容积(m3)a:去除BOD之污泥转换率(0.5~0.8)b:体内自行氧化率(0.01~0.1)(day-1)曝气槽之BOD去除率为ηA流入水BOD为So(mg/L)Y=QSoηA×10-3则总剩余污泥量X=(MOηS+aSoηA-bMOt)Q×10-3式中t:曝气槽停留时间V/Q(d)
当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公式生搬硬套但是需要对现场的运行情况有细致的科学的了解控制生物系统总量的相对平衡 。 由于SBR工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所以对于剩余污泥系统的动态平衡的维护是做好运行工作的关键 。
4、脱氮除磷问题的控制脱氮除磷是污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也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 对于传统的SBR工艺氮磷的去除存在着一些难度主要是厌氧硝化时间上存在问题 。 污水未经过厌氧硝化直接进入主反应区虽然在主反应阶段有厌氧耗氧交替的过程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进水N含量较高的水体来讲去除就有些难度 。
虽然如此经过大量的改进现在在传统SBR工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前段加了兼(厌)氧回流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SBR工艺脱氮除磷的问题 。 在实际的运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污泥回流比、进水速度、进水量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