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熬过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重复生活

谢邀。这句话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觉得很好,就记下来了,用在这里刚刚好:(侵删)

你必须培养一些爱好,不要遥远的目标,而是实在的甚至庸俗的吃喝拉撒。必须一觉起来清楚至少今天还能做什么。你必须积攒这些微小的期待和快乐,这样才不会被遥不可及的梦和无法掌控的爱给拖垮!
|找个兴趣点入坑

■之所以你觉得简单乏味,枯燥难熬,是因为你从高中到了大学之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所导致的。
大学以前的各个阶段,你的目标是清晰、具体、明确的,那就是父母、老师、亲人给你画好的蓝图:争取努力考上好中学、好高中、好大学。身边的同学闻鸡起舞、夙兴夜寐、发奋苦读,犹如晨钟暮鼓,既给你压力也给你动力。
紧张的学习生活充斥着你的每一天,你很少会自主地去思考每一件事的意义何在,你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因为,你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努力考一个好大学,而且,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采取什么行动你更是了如指掌。
但是,进入大学,这个目标突然丧失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我,把美好的时光荒废在游戏、网聊、睡觉昏迷之中,让大学成了进入职场前的放松场。没有人会告诉你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应该怎么走,就像一叶孤舟来到了茫茫的大海,你不知道往哪里去?不知道彼岸在哪里?
没有目标,当然就谈不上有效的行动,目标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你从一个被迫按照他人(家长、老师)意志行动的人,开始真正转变为一个必须按照自己意志行动的自由人。这个过程,从大一入校门那天就开始了,一直贯穿你的四年。
当一个习惯了有目标、有手段、有行动、有结果的人,突然给了他巨大的自由,失去了目标,手段不明,不知道干什么,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呢?巨大的迷茫,以及迷茫之下的纠结、焦虑、恐惧、挫折,以及无力感。如果你高中以前的生活,从未离开过父母独立生活,这种感觉状态还将无限放大。
现实的情况是:进入大学,真正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这种残酷不仅是平台和就业环境造成的,这些都是外在的;最要命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在高度自由的环境下丧失了自控能力,或者说,有不少人本来就没有这种能力,这才是最最危险的。
你是不是这种人呢?
如果是赶快醒过来吧!
那些优秀的人,早在大一、大二,就已经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四年后也就是大学毕业后人生第一个驿站是什么,他们已经昼夜兼程地朝着既定的方向与目标冲刺了。
如果你等到大四才开始行动,你已经与这些先知先觉的早起鸟,从时间上拉开了两三年的距离,那结果上的距离有多大?可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如,人家在四大上班,你却在一个会计代理公司上班。你会说,这说明不了什么,人生才刚刚开始。是啊,虽然这不能说是人生结局的定论,只是人生的开始,可是,你已经在开始的时候输在起跑线了。
举个例子,你想进广告公司,但如果你等到大四才去网上查找广告公司的信息投简历,你会发现,那些知名的广告公司尤其是国际4A公司,根本不要没有经验的人。那你就没办法了,要么放弃这个方向,要么到一个两三个人的小公司先就业。你看,比起大二、大三就在4A里面实习,毕业后顺理成章留下来的那些人,你比他们晚了多少?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以终为始”是一种二次的创造,先在脑海中构造出最终结果的蓝图,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再去执行,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以终为始,是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想清楚了最终的目标,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现在马上必须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即将进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想一下4年毕业后你的梦想职业是什么?你想进入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公司?想做什么样的职业?10年后、20年后你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其实就是你的第一次创造,规划你的目标“终点”,然后,从现在开始去奔向目标。
四年时间其实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当你到大四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最尴尬、最无语最怕的就是,有些要求明明很简单,明明自己稍微用一下心,努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准备,或者因为懒才没有达到,这才是最后悔的事情。
你奋战高考、闻鸡起舞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那你也许会说,如果人生仅仅是为了找工作,那也太缺乏理想了吧?人生还需要有“诗和远方”。是的,人生的确需要情怀,需要“诗和远方”,但问题是,如果你大学毕业了,还靠着父母吃饭,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那你的“诗和远方”在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