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之路和舌尖比较起来 你更爱哪一部纪录片?
其实两个都挺好的,不过从功力上讲,《面条之路》更胜一筹。在这里贴上自己过去写的日志《美食的记录》:寒假中看到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广告,不由得想起了2012年央视的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记得2012年寒假,虽然高考前的这个寒假时间很短,但我还是抽空去姥姥家待了几天。晚上我偶然看到央视一套在播放一部纪录片《面条之路》。面条是我们熟知的食物,但这个纪录片却让我耳目一新,全片由华裔名厨谭荣辉主持,以我们最常见的面条为表达对象,通过面条来表现亚洲饮食文化,比较与梳理了亚洲各地的面条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通过面条,我们触摸到了人类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温度,也诱发了我们文明的味蕾。全片分为六个方面阐述,将饮食上升至文化,相信通过此片,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温度向亚洲观众实现了有效的传达。虽然题材微观,但地域跨度大,从微观处着手,从宏观上见功力。信息量大,抒情恰到好处。此片的摄制组为了拍摄此片,西至英国的博物馆,东至日本的首都,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进行了实地拍摄与采访,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尤其是后期特效制作堪称华美,远远超过了以往的纪录片。不过在片尾的字幕中我却看见了韩文,上网搜索才发现此片是韩国人拍摄的。虽然片中的大量内容都是有关中国的,比如山西的拉面和饸饹面,新疆的拉条子,云南傣族的米粉,在片中都一一呈现,但身为中国人,联想到中国的成千上万种面食,如此好的题材让韩国人先拍成了纪录片,不免有些遗憾。而之后的《舌尖上的中国》让我庆幸中国的电视人竟有如此的情怀拍出如此深情的作品。与《面条之路》的宏观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更多是从微观着手,每一种食物都有一个故事,都与一个普通人有关,旨在体现食物背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吸收了欧美纪录片的特色,以故事为线索推动影片进程,在记录中渗透出浓浓的人情味。没有了珍馐海味、厨艺世家,有的是拍摄对象的草根化——豆腐、笋、藕、稻米、鱼、腊肉,山里的母女、捕鱼的汉子、卖黄馍馍的老伯、窑洞里的夫妻、城市里的空巢老人等。手捧丰收果实的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微笑,更贴近普通观众。而且这个片子在人情外更突出了哲理的思辨,透露出中国人的文化气息。比如《五味的调和》一集开头解说词说:“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而末尾的解说更是对主题的升华:“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舌尖上的中国》得以脱颖而出,使得纪录片奇迹般的超越了电视剧,成为当时收视率的第一。这两个纪录片都是关于美食的,但它们都在记录美食的过程中超越了美食,发掘了美食与人文的深刻联系,因此美食的记录本质上是对人的记录。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现在正在筹拍,有了第一部的成功,希望央视能拍出更好的续集,来延续那美食的记录。写这篇日志的时候舌尖2还没有拍好,当时还是满心期待的。舌尖2出来后我一一集集地跟了下来。但是我失望了,长话短说,舌尖2用力过猛,而且偏了,只有《相逢》那一集最有神韵,是第二季中的佼佼者。
推荐阅读
- 交付 沉了!这艘刚交付的“新”船只跑了3次!船东将遭起诉和高额索赔
- 氢能冶金 碳中和正在进行时,炼铁氢还原替代碳还原的新时代已至!
- 最新消息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可编程数字纤维 有内存传感器和人工智能
- 向往的生活5 李诞拥抱张艺兴,后者一脸地抗拒,但张艺兴和杨紫却可以亲密互动
- l4wudu 吴亦凡厂牌首秀,L4WUDU居然忘词了,Rapper和明星比还是有差距!
- mbc 韩网热议!韩国上半年SBS和tvN进行激烈的战斗!下半年JTBC也加入?
- 太空飞行 鱿鱼宝宝和“水熊”将成为美国宇航局最新的微型宇航员
- Samsung Galaxy A22 5G细节公布:将配备90Hz显示屏和三摄像头模组
- 视点·观察 充值App能和住同一家酒店的女性私聊?然而对方是“虚拟女性”
- 工作室 安吉和小鱼儿录跑男?全网都被沙溢工作室带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