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二 )

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在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普及的当下,航空航天距离普通人真的还遥远吗?事实上,许多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事物,最早都是出现在航空航天领域。最知名的例子莫过于尿不湿。(图片:dashiselectnew / 图虫创意)▼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1961年,一位美国宇航员在离舱作业时感到了尿急,但由于暴露在太空环境中,在没有尿片的情况下,他只能在宇航服中“就地解决”。尴尬不说,甚至还有可能会使宇航服中一些高端设备失灵。正是下图右二的这位老兄——艾伦·谢泼德他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早的水星计划七名航天员之一也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航天员(图片:Wikipedia@NASA)▼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这个问题直到1980年才得到解决。当时,美国太空总署华人工程师唐鑫源从一种高吸水性树脂得出灵感,他发现这种由淀粉和丙烯酸盐组成的材料吸水和蓄水量惊人,因此在航空服中加入这种高分子吸收体,并发明了吸水1400毫升的纸尿片,从根源上缓解了宇航员的尿急问题。如今的宇航服还有很多需要顾及的技术点却不用为尿液会影响功能而担忧了(俄罗斯制造的Orlan-MKS 2 宇航服)(图片:Wikipedia@Niklitov)▼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由于不是什么核心尖端技术,这种材料很快从航天领域来到了民间,经过商业推广,成为了宝妈们的好帮手。很多我们今天能在医院看到的健康设备也和航空航天有关。比如各种血检、尿检、心检,以及核磁共振、脑部CT等等技术,都曾是航天员培训体检的项目。如果没有航空航天的需求,这些民用技术可能就很难被发明出来。宇航员训练中心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甚至你现在正在使用的手机,也和航空航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60~1970年代的“阿波罗”和航天飞机计划期间,美国人在航天领域应用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集成电路、芯片、早期计算机,导致了相关行业的技术巨大进步。今天美国能在计算机、集成电路、微电子行业保持长期巨大优势地位,也和这段历史息息相关。至于手机导航,就更彻底是一个航空航天技术的产物。它高度依赖于卫星系统与地面间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唯有通过航天技术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的卫星,才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可靠的位置信息,实现手机定位。手机导航,现在已经是出门必备了(图片:关宁枫 / 图虫创意)▼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此外,有关民间航空航天业务近年来在全球也有广泛发展。2017年时全球就有近120家风投为商业航天公司提供了39亿美元的投资,创下了历史记录。这些投资者中,包括了软银集团孙正义、SpaceX创始人马斯克、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等大佬。而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机构和组织加入了航空航天的领域,近年来,包括翎客航天,零壹空间,驭龙航天,蓝箭科技,天仪空间科技等公司,都做过航天器材研发,卫星制作等等工作。随着这层神秘感被逐渐撕开,构建航空航天的设施本身,也能发挥很大的民用价值,比如成为旅游业的一部分。酒泉基地、西昌基地、文昌发射场都允许游客在合理的时段进行参观。甚至发射计划也并非全部保密,部分发射现场允许游客到附近的观景台观看,对地方旅游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西昌基地一景(图片:何以为峰 / 图虫创意)▼运载火箭 44年,2公斤,这一次是中国
文章插图
比如在海南文昌,在附近找一处海滩即可近距离观察,每到发射之时,许多慕名而来的摄影师都拿着“长枪短炮”瞄准火箭升空现场。如果你只是一个想围观盛况的小白,当地旅行社也会推出相关傻瓜产品,直接带你去最佳的观景点,安排得明明白白,享受一场科学与技术的旅游盛宴。如临现场,快人一手如果能去现场观看火箭发射,当然是一场不俗的体验。但如果没有机会前往也并不意味着就无法近距离观看了。昨天,快手就来到了 “嫦娥五号”的发射现场,为全国观众直播解说了这场盛事,整个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近 800万。据本次探月工程三期副总指挥师裴照宇介绍, 本次“嫦娥五号”发射将创造多个“中国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约2公斤样品高速地球再入等。阿波罗15号带回的月球岩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