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文化校园传承的内容与路径心得体会

作者:程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民俗学博士)清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形成于唐宋之际的清明节,是建立在节气基础上的民俗节日,是自然时间与社会文化时间的重合,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 。在校园中积极传承清明文化,对匡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感恩爱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清明文化为何需要校园传承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诞生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节俗也在不断变迁和重构 。当前,许多人对于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原本丰富多样的节俗活动日趋单一,传统习俗和“仪式感”日渐缺失 。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的传承保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青少年的传承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成为潮流 。校园作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和传习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进行节日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创新 。在校园中开展清明等传统节日的传承活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清明祭祀先贤、缅怀先师等活动,是很好的校史教育,可以让师生在活动中亲身实践感受文化熏陶,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形成精神共同体 。
当前,以清明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在校园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如对清明文化内涵和节俗活动认识不足,单一的节俗活动代替了各地富有特色的民俗,祭祀活动流于形式 。在此情况下,梳理分析清明文化的校园传承路径,对于进一步推动传统节日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清明文化校园传承的内容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当前倡导传承清明文化,首先需要明晰传承的内容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与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祭祖扫墓活动所体现出的慎终追远、孝亲敬祖、敦亲睦族;二是踏青郊游等娱乐活动所反映出的亲近自然、活跃生命、娱情遣怀;三是饭牛、饲蚕等农业习俗所映照出的顺应农时、爱护牲灵、祈求丰收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是历史传承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
【清明文化校园传承的内容与路径心得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节日民俗丰富多彩,清明节的习俗会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传承保护清明文化时,还要注意这种地域的差异性,避免传播同一化的内容 。例如除了介子推的传说外,山东和东北地区还有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也与清明节有关;而无论是子推燕,还是青团,都是地方性的节令食品 。传承发展各地富有特色的清明习俗,不仅可以推动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还可以增强当地青少年的自信心,使其更加热爱传统节日 。
节日文化的校园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还需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建构适宜青少年的校园节日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将清明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也是清明节俗的创新发展 。
清明文化校园传承的路径
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有着多种路径,具体到清明文化的校园传承,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一)语言叙事,主要分文字叙事与口头叙事两部分 。文字叙事是指通过编写教材、读本等文本内容,将清明文化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后,多个版本的教材中也都有关于清明的内容,除了杜牧的《清明》之外,还有一些介绍清明节的文章,如在语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就有《清明节的由来》一篇课文,介绍了清明节的起源问题 。
口头叙事是指通过讲座、授课、讲故事等形式,为青少年传授清明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清明内在价值的认识 。节日习俗的传承,需要建立在深刻认知基础上 。对清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应该从了解清明的起源、发展、变迁、习俗、传说等基本知识入手,让青少年深刻学习掌握其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去实践和传承传播 。如北京师范大学就开设了传统礼俗与岁时节日本科通识课程,为广大学子传授清明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
(二)仪式展演,主要是通过举行一定的集体仪式,如祭祀缅怀英烈、先贤,慎终追远,向青少年呈现清明的文化内涵 。仪式活动,有助于传承清明的传统文化内核,增强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前,清明节的祭祀文化呈现出公共化的特点,人们的祭祀对象从家族先人扩展到民族祖先、革命英烈、文化先贤等人 。近年来,许多高校则开展了祭祀学术先贤的活动 。在参与祭祀先贤的仪式活动中,学生通过撰写祭文、安排礼仪、组织祭拜等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明文化,同时,对于提升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三)景观生产,指通过生产具有清明文化符号的植物、建筑、雕塑等景观,建设方便开展清明民俗活动的场地设施,传承发展清明文化 。物象景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功用 。以清明为例,插柳、戴柳的习俗与柳树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得柳树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 。校园广植柳树,不仅是美丽的风景,而且也为学生践行民俗活动提供了条件 。而祭祀英烈、先贤,则需要英雄纪念碑、雕塑等文化符号,还需要开展仪式活动的广场等文化空间 。在当下的校园建设中,许多学校都比较注意文化景观的生产,诸如建校纪念碑、首任校长或学术先贤的雕塑等都较为常见,为清明仪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四)网络宣传,通过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宣传清明文化 。网络时代,大多数学校都建有自己的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贴近学生,通过音频、视频、动画展示等方式,在视听方面更加形象逼真、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传播优势 。通过这些平台宣传清明文化,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民众对清明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展示自身形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网络可以实现跨地域的交流合作,使全国各地都有机会连接互动,进一步凝聚民族认同 。
清明文化校园传承的主体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当前,在中小学校园中,清明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一般由学校的教师进行指导和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而在高校中,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活动的重要组织者,老师则只给予必要的指导 。像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清明祭祀先贤活动,就是由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组织的 。从祭文撰写、仪式设计到组织联络、活动宣传,都由学生负责,并且形成了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参与的“传帮带”优良传统 。当前,许多有民俗学专业的高校,在清明文化校园传承之路上阔步向前,民俗学专业的师生群体已经成为建构节日文化传统的主力军 。
当然,校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象牙塔,清明文化活动也可以超越校园,贴近所在城市的社区,相互交流合作,借助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社区民俗文化中心等力量共同发展 。青少年走进社区学习本地的节日习俗知识,可以更接地气,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增强地域认同;而当地社区也在青少年的参与学习中,传承保护了本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当地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 。这种交流与互动,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
同时,大中小学校之间、各地高校之间,也可以相互联结互动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全国八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出了“纪念大学大师,继承传统文化”的倡议,得到了普遍响应和实施 。如今高校清明文化联盟已经扩大至二十余所高校 。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至更多高校,共同传承清明文化,增强互动与认同 。
清明文化的校园传承,任重而道远 。对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发扬文化传统、培养传统道德的要求,也是对文脉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对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栋梁之材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