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以什么著称,曾子的典故有哪些

曾子以什么著称

曾子以什么著称,曾子的典故有哪些

文章插图
曾子以“孝”著称 。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
曾子的典故有哪些曾子的典故
曾子入孔门较晚,后来以授徒、种田为业,生平事迹较少流传 。但是,其人品一直受到后世人的敬仰;其生平事迹和故事,被后人记录在不同的典籍中流传下来,并且成为儒家学说中不可或缺的典例,与其思想学说一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
杀猪示信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个记载,说曾子不仅非常重视诚信,而且还格外重视诚信教育 。秋后季节,曾参的妻子怀着丰收喜悦,提着篮子、布袋,告诉曾参说:“夫子,我要去集市买菜去了!”
曾参的儿子曾元扯住母亲的衣衫哭哭啼啼地要求:“娘,我也要去集市,我也要去集市 。”
曾妻劝阻说:“元儿,你在家玩耍吧,我去集市买了东西就回来,回来给你杀猪吃好吗?”
曾元听了立时不哭了,反而高高兴兴地说:“娘,我在家好好玩耍,回来可要杀猪吃!”
曾妻满口答应:“是,好好玩吧,可别出门 。”曾元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 。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象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
过了一个时辰后,曾子的妻子赶集回来,把她曾经给儿子的承诺给忘了 。曾元为此哭闹起来 。曾子知道以后,就问妻子,“为何不杀猪呢?”立时挽起衣袖,说:“来,帮个忙,快把猪捆上!”
曾妻急忙上前劝说:“夫子,为何杀猪,我与元儿儿戏,何必当真 。”曾参非常严肃地说:“你错啦,言而无信,是最不可取的,身教重于言教,说谎话是欺人也是害自己 。这样怎么能教育孩子成才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曾元也高高兴兴地吃上了猪肉 。
【曾子以什么著称,曾子的典故有哪些】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 。在曾子看来,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换言之,诚信是一切人生问题的根本 。
母子连心
曾子以孝著称,其事迹在《孝经》上有记载: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这个故事,也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啮指痛心” 。
思母吐鱼
思母吐鱼这个故事源于《孝经》:
曾子的母亲过世之后,某天,曾子的妻子从门外提来了两条鲜鱼 。因为曾参最爱吃鱼 。妻子精心烹煮,做成了一道美味的菜肴,摆在桌子正当中,等曾子回来吃饭 。
曾子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趴到桌旁,馋涎欲滴 。
曾妻斥责说:“孩子们可不能乱动,等你爹爹回来一齐吃鱼 。”
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来吃鱼,爹爹回来吃鱼!”
说话间,曾参从学堂里教学回到家里 。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礼 。
曾子一手抱着书简,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 。
妻子高高兴兴地介绍说:“夫子,今天吃鱼,可满意吗?”
曾子回答:“满意!满意!”说罢,便居中坐下,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家人欢欢乐乐吃起饭来 。
曾子首先用筷子夹了一块生鱼,在热汤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进嘴里,味美可口 。接着他的脸从喜悦变得蜡黄蜡黄,随之,“哇”的一口全吐了出来 。
曾妻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鱼不好吃吗?”
曾子眼含热泪说:“我的老母生前不知鱼美味,今天鱼虽然美味,我却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此后,终生不再食鱼 。
曾子思母吐鱼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曾氏后裔及所有的中华儿女 。
众口铄金,曾参杀人
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从来不惹母亲生气 。
有一年,曾子告别母亲,离开了家乡到齐国去办事 。
曾子的母亲在曾子走后,常常坐在窗前织布,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 。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 。一天,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也不问个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了不得啦,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不可能,我的儿子是干不出这等事来的 。”那位同乡,听曾子的母亲这么一说,也觉得拿不出什么根据,便半信半疑地走了 。
他走后,曾子的母亲仍旧安心织布,心里没有半点疑虑 。过了不大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慌慌张张地问:“你儿子是不是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旧没一点儿惊慌的样子,一面织布,一面说:“不要听信谣言,曾子是不会杀人的 。”曾子的母亲还是照样织自己的布,头也不抬地说:“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不可能闯这么大的乱子 。”
这个报消息的人还没有走,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 。她想: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嚷开这件事啦,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杀人了 。曾子的母亲越想越怕 。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 。在那两位邻居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
人言可畏,被尊为“宗圣”的曾子尚不能免,我辈更不用说了 。
曾参赞黔娄妻
黔娄是南武城人,与曾参是同窗好友 。黔娄病故了,曾参急忙前去吊丧 。
曾参到了黔娄家里,看到黔娄的尸体静卧于牖榻上,穿着长袍,用块白布覆盖着 。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则露出头来 。曾参提议说:“把布斜着盖,不是头脚都盖上了吗?”
黔娄妻说:“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 。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这样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
曾参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为悲伤 。并问黔娄妻:“先生终时,何以为谧静?”
黔娄妻说:“以康乐为谧静?”
曾参又说:“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首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祭祀酒肉,这能算是谧静、康乐吗?”
黔娄妻回答说:“先生生前,国君常常想授于他正事,任为国相,但他辞而不为,这算是有余贵吧!国君还常常要赐予他米粟三千担,先生还是辞而不受,这也算是有余贵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为平民百姓,不戚戚于贫贱,而忻忻于富贵,全是为了求仁求义 。这样的谧静、康乐,不是更好吗?”
曾参听了大加赞誉:“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会有黔娄妻这样的好妇人 。”一个能够让人们崇敬的人,首先是因为他的品德感化了身边的人 。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古代,“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道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
曾参的父亲曾皙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 。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风摇摆着 。
曾皙以教诲的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 。”说着便做起示范 。
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瓜 。
曾皙老当益壮,遥遥领先 。
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 。稍一不慎,一棵肥壮的瓜苗被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 。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 。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
曾母听说儿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忍住疼痛,劝说母亲:“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教训我 。惹爹爹生气了 。”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窥视 。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 。
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
曾子取悦父母尽心行孝的故事,一代代的流传下来,深深的教育和启发着人们遵行孝道 。
子夏丧子
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在西河教学 。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 。
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 。子夏哭,曾参也哭 。
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过,这样来惩罚我呢?”
曾参听后有些生气,并直率地说:“子夏,你为何无罪,过去我与你共同跟着孔夫子学于洙、泗那个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这是你的一个罪过吧!当你的父母亲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这是你的第二个罪过吧!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却哭瞎了眼,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你的第三个罪过了 。”
子夏听了,甚为信服,随之丢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谢说:“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
贫而乐道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 。他这时没有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 。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 。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 。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
国君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
曾参对使者诚恳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 。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
不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 。
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 。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到了卫国 。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 。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也会得到高官厚禄 。
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 。面带饥色,手足皲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 。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精神,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拂着轻风,不禁抒发心怀,唱着《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