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不是阶级,而是等级 。
等级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相当于教科书上所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基本要点是:这个社会上的人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不平等是先天就存在的,而不应该在后天用人为的方法去改变它 。在我国古代,君被称为天子,他天生就对臣处于支配和统治地位,而臣则天生居于被支配和被统治地位,并且,臣必须有效忠和奉养君的义务 。
在16世纪的欧洲,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观念产生了,这种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因此,不应该存在一些人生来就支配和统治另一些人的情况 。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秉持人生而平等观念的人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平等、自由、人权等原则写进了国家宪法 。但是,一些知识分子学者很快发现了问题:在新建立起来的制度下,虽然每个人在形式上和法律意义上都是平等的,但却充满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法律意义上和人格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实质上是极不平等的 。在新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人仍然具有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地位 。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真的是讲阶级吗?】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社会成员被按先天的血统,划分为法律意义和人格意义上不平等的群体,人们把这样的不同群体称为"等级" 。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取消了旧制度的等级制,每个人都在法律意义上和人格意义上生而平等,但却由于对财富占有的不同,划分为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相同的群体,当时的学者们将这样的不同群体称为"阶级",以区别于旧制度下的"等级" 。
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秩序,他希望通过名分的确立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真正得到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战争和争斗,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之所以战乱不断,便是因为彼此之间不能恪守自己的本分与职责,不按规定做事情,导致彼此之间不断的产生私恨与怨愤,最终导致个人遭受灭顶之灾,国家也因此而陷入了动乱 。君主不能够根据规范行使自己的权利,因此导致臣子产生怨恨,最终的结果便是弑君的事情不断发生,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规范,因此才导致自己的家臣不断的叛乱,自己的家族无法得到保全,父亲行为不当才导致孩子不得以做出弑父的恶行,孩子的行为不规范导致导致父子相互猜忌,最终彼此内斗不断,因此这句话是对个人行为的限制与规范,是为了建立明确的秩序 。
文章插图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真的是讲阶级吗?
答: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是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解答之言 。齐景公对孔子的解答很满意,直接表扬了:“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什么意思?因为是与国君讲话,所以孔子在讲社会秩序需要维护,各守各的职责 。齐景公理解成:如果没有社会秩序,齐景公凭什么有食物可得?
君臣父子都只是一种称呼,一个岗位,没有站好岗位之职,凭什么得食?凭什么得禄位?
这句话是可以推而广之的,齐景公仅看到小我自己的得食;没有看到齐国天下人的得食 。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各安其分;没有社会秩序,一个人的所得,不可能保障其可用 。与阶级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敬奉!2021年11月20日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您是怎样理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古话的
- 黄金视力:孩子的视力“黄金期”,家长该如何更好的利用?
- “辅”字的五笔怎么打的
- “是小时候的味道”这款普罗旺斯西红柿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好评
- 好水润!太适合春夏啦!4款“挚爱”化妆水推荐,说什么都不能少
- 商场的三声服务是什么
- 几岁为一旬
- 现实中,有哪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断舍离”?
- 你是什么“脸型”就留什么“发型”!尤其方、圆脸,选错拉低颜值
- 羊毛和羊绒如何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