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应该有人物原型 , 它的流传与被征召前修长城的役夫有关 , 属于真正的民间创作 。哭倒长城的情节只是一个象征 , 它代表着人民对终结秦朝残暴统治的渴望 。
很多学者认为 , 《孟姜女哭长城》是经过不断“改写”而成的 , 它的原本为《春秋左氏传》《礼记·檀弓》《孟子》等先秦古籍中早有记述的《杞梁妻哭夫》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
“齐侯还自晋 , 不入 。遂袭莒 , 门于且于 , 伤股而退 。明日 , 将复战 , 期于寿舒 。明日 , 先遇莒子蒲侯氏 。莒子重赂之 , 使无死 , 曰:‘请有盟’ 。华周对曰:‘贪货弃命 , 亦君所恶也 , 昏而受命 , 日未中而弃之 , 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 , 从而伐之获杞梁 。莒人行成 。齐侯归 , 遇杞梁之妻于郊 , 使吊之 , 辞曰:“殖之有罪 , 何辱命焉?若免于罪 , 优有先人之敝庐在 , 下妾不得与郊吊 , 齐侯吊诸其室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显然 , 杞梁及妻子都是真实人物 , 杞梁墓“在(临淄)县东三里郎家庄 , 高仅数尺” 。杞梁为齐国将领 , 在齐莒交战中为国捐躯 , 当两国媾和 , 杞梁的遗体从莒国运回后 , 齐庄公仅仅派人到郊外凭吊 , 被杞梁妻婉拒 。受到责难后 , 齐庄公不得不亲自到郊外杞梁墓前致祭 。
《礼记》中多出“哭夫”情节 , 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 , 又增加了“投淄水”的情节 。
至东汉 , 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等 , 均演绎出了“哭崩杞城”的结局 。
唐代 , 杞梁妻一变而为燕国人 。且有了名字 , 她姓孟 , 名仲姿 。杞梁的名字 , 也被改为范希良、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 , 再变而为范杞良、范纪良、万喜郎 。
直到明代 , 夫妻二人的名字才最终“确定”为孟姜女、范喜良 , 秦始皇后来也出现在故事中:哭倒长城后 , 孟姜女受到秦始皇的接见 , 秦始皇“见其貌美 , 欲纳为妾” , 并满足了孟姜女提出的三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持丧杖、为喜良发丧 。故事以孟姜女投东海而死告终 。
即便是口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 , 版本也很多 。河北耿村版本说万喜良的身份为大地主 , 娶孟姜女的第二天即被抓去当役夫;在北京密云的版本中 , 孟姜女喜读诗书 , 与书生万喜良结为夫妻;山东版本中 , 孟姜女为富家女 , 爱上了穷书生范喜良……
李慧芳《中国民间文学》一书认为:“民间文学作品 , 实际上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结晶 。这里面 , 既包含有社会心理的深刻内容 , 更体现劳动大众的审美习惯、审美兴趣的传统特点 。”国外也有学者认为 , 民间文学是包含和联系一个社会的重要隐喻 , 对这些隐喻的分析和解释 , 将为了解各族人民的世界观和行为提供无与伦比的见识 。
其实 , 孟姜女故事在民间的流变 , 正是体现了劳动大众的意愿和意志 , 不仅关乎爱情 , 而且有强烈的反抗暴政的意味 。
唐代僧人贯休在《杞梁妻》中写道: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 , 
筑长城兮遮北胡 。
筑人筑土一万里 , 
杞梁贞妇啼呜呜 。
上无父兮中无夫 , 
下无子兮孤复孤 。
一号城崩寒色苦 , 
再号杞梁骨出土 。
疲魂饥魄相逐归 , 
陌上少年莫相非 。
如果从“杞梁妻哭夫”算起 ,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成型 , 也在西周时期 , 与《牛郎织女》同时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