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元夜游阅读及答案,书上元夜游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书上元夜游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书上元夜游阅读及答案,书上元夜游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文章插图
书上元夜游是散文类型的文章 。《书上元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展现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 。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 。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刚继位的皇帝赵煦罢斥旧党,恢复新法,启用和司马光对立的章惇担任宰相 。这些新党,并不具备当年王安石的品德和才干,倒热衷于借新法来营私、整人 。苏轼早期“以诗文讥刺圣上”的事件又被翻出来了,他遭贬谪放逐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
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已经六十三岁,宰相章惇却再将他贬往更遥远的海南儋州 。这次被贬,苏轼已下了必死于当地的决心,《书上元夜游》便是写于作者谪居海南的第二年 。
书上元夜游阅读及答案原文: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1.
2.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
3.更欲远去,去:
4.文章四次写到“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道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2.过来
3.离开
4.人生态度: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并由此悟出一种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态度.
5.因缘自势,随欲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书上元夜游和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
人物关系
纠错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进京应试
名动京师
自请出京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东山再起
筑建苏堤
流落儋州
身逝常州
2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艺术成就
3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历代评价
4轶事典故
相关成语
道化童蒙
应考趣闻
程苏结怨
佛寺趣事
美食大家
雷州西湖
5亲属成员
6个人作品
诗文作品
书画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
乌台诗案
苏轼画像
苏轼画像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
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
东山再起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 。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
筑建苏堤
苏堤三潭映月高清组图
苏堤三潭映月高清组图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
流落儋州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
【书上元夜游阅读及答案,书上元夜游是什么类型的文章】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
主要成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