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黄巢,在历史上出名是有两大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是魄力惊人,面对大唐朝廷,跟随王仙芝起而造反;二是诗文写得不错,他那一首《不第后赋菊》,充满了无尽的气势: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就是这么一个文物双全的人物,最后领导的起义还是失败了,有人说,失败后的黄巢很快就死了了,也有人说黄巢出家了,最后到底是哪一种结果呢?
《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说黄巢是被杀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考量历史,首先是看正史,黄巢在正史当中,是兵败后很快就死了,一说是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杀了,一说是自杀了(新唐书是黄巢自杀) 。
《旧唐书·黄巢传》: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 。
这意思很明显,黄巢是被他的手下将令林言所杀,同时还杀了黄巢的两个弟弟,总共有七个人 。然后,林言带着尸首,押着黄巢的妻子送往了唐朝的管辖地徐州 。
林言,其实是黄巢的外甥,从旧唐书来看,这个既是下属,又是外甥的林言是个心狠手辣的人 。
《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 。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
这话什么意思呢?说黄巢蹙着眉头,对外甥林言说,你杀了我,拿着我的人头去献给唐朝皇帝,你可以得到富贵的,别让其他人占了便宜 。林言不干,于是黄巢自杀 。
看来黄巢不错,就算死,也讲究一个“肥水不留外人田” 。在新唐书里,看来是为林言平反了 。
后来的一些史籍《资治通鉴》等,纷纷说明黄巢是被林言杀死 。
那么,黄巢是不是当时就死了,是不是被林言杀死的?
《五代乱离记》、《贵耳集》等书籍,认为黄巢出家为僧
文章插图
不同于正史,还有些书籍,纷纷说明黄巢只是出家了,并没有失败后当时就死 。
这里面最出名,而且很有道理的,就是唐朝末期陶谷在《五代乱离记》的记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
这证据看起来非常靠谱,这段黄巢的诗文,说明了黄巢前三十年在世俗生活中,脚不沾地,要么为了富贵拼命做个贩卖私盐的商人,要么为了起义四处奔波 。三十年后,看破红尘,开始了平凡的僧侣生活 。
有人说了,诗文能代表什么?难道别人就不能模仿他的风格做一首吗?
话是对的,道理也是对的,不着急,我们再看看其它的证据 。
张端义在《贵耳集》记载:“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
张端义是南宋人,估计这个记载是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查阅相关资料所得,不管出处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黄巢没有被杀死,是当和尚圆寂的 。
文章插图
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 。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言之 。”
这个说得很详细,说黄巢首级被送给唐朝,那全都是假的,黄巢其实没有死,在泰山时出了家,然后逃脱了,赶到河南张全义那里,因为那里有很多的黄巢余党,为了保住黄巢,这些人都没有去识破 。
张全义是谁?曾经是黄巢手下,黄巢失败时,及时投了唐朝,后来朱温上位时,又投了朱温 。那是黄巢旧相识,曾经黄巢重用过张全义,张全义收留黄和尚,也有这个可能 。
关于张全义和黄巢的事情,南宋人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做了呼应,卷五:“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 。”西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
当时都说黄巢已死,张全义在群僧中看见了黄巢,这和黄巢去投张全义的行为相一致 。
从这些书籍看来,黄巢好像当时没有死,而是出了家,最后圆寂 。
黄巢后期的命运真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黄巢的死,史书和各种记载充满了矛盾,那么到底黄巢是当时就死了,还是当了和尚?在我看来,黄巢当和尚的可能性更大 。
首先从出身来看,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曾经过的是刀头添血的日子,享受过荣华富贵,没有过过贫苦的日子 。对于生命,自古以来,穷苦之人更加不注重,因为日子太苦,活着不容易,所以容易轻生 。
而没有被穷苦生活逼迫过的黄巢等富贵之人,轻易自杀,基本不可能 。
和朝廷的对垒,黄巢绝对不是一次了,遇到危险,也不是一次了,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早就放弃了,还能等到这时候?
其次,林言并没有过上富贵的生活 。据说,在献上黄巢首级的路途中,林言被沙陀人干死,结果沙陀人拿着首级去领赏了 。
黄巢从小练武,林言那能轻易杀得了?况且一杀就是七个人,林言真这么厉害吗?如果真得这么厉害,林言也不会轻易被沙陀人干了 。最关键的是,林言死了,从此死无对证,谁知道沙陀人拿的是谁的尸首?
第三,欧阳修等人修《新唐书》的时候,从《旧唐书》中“林言杀了黄巢”,换为“黄巢自杀” 。这说明,民间关于黄巢没死的传说很多,正所谓“空穴不来风,无风不起浪” 。这些传说已经影响了欧阳修等人的修书 。如果不是尊重《旧唐书》是距离黄巢最近的正史书籍,欧阳修等人可能都快写黄巢出家了 。
文章插图
第四,《旧唐书》是结合唐朝历史记录,又结合其它资料,有后晋石敬瑭安排人编撰的,看起来说服力很强 。但是,陶谷的《五代乱离记》和《旧唐书》成书基本在一个时期,难道真实性就差很多?
第五,有些时候,有些人在朝廷的宣传中,必须死去,这样他的部属才会全部散去 。黄巢这个人,就是应该死去的人,就算他没有死,朝廷也会在宣传中让他死,这样符合整体局面 。
在后世,明朝的建文帝,虽然被朱棣私下安排人四处寻找,但对外宣传上,就说建文帝已经死了 。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整体的稳定 。
第六,那首诗,那首黄巢的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这诗确实符合黄巢的风格,出现在寺庙里时,本身就说明了此事 。哪里有那么巧的事,刚好有个有才的和尚,能随便模仿黄巢写诗?关键是,其他和尚模仿黄巢的诗意义何在?外面的人,跑来乱写一气的可能性,又小之又小 。
文章插图
通过前后左右对比,黄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当了和尚,只是晚唐需要一个黄巢死了的“事实”,因此会有这方面的宣传和记载 。
当然,唐朝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详细查访黄巢到底死了没有,因为,此时的唐朝到处是窟窿,到处是危机,公元907年,唐朝终于被朱温连根拔起,从此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
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黄巢,这位正史上的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批农民领袖纷纷揭杆起义,其中很有名便是这位黄巢 。黄巢从小也是能文能武,长大后曾屡次去长安参加高考,然而却名落孙山,屡屡落第之后,义无返顾的黄巢投入了农民起义军,为天下苍民百姓打天下 。从正史上看,黄巢是一位杰岀的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原词: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 。
黄巢岀生于唐末,家中世代经商贩盐,家境极其富裕 。黄巢自年幼时便展现岀其才华,据闻五岁之时,随口赋菊,便成诗句一一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其父责备黄巢不知轻重,黄巢又作一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由此可见,黄巢年幼之时便隐怀大志,自负可取功名,实现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黄巢起义的目的为了推翻昏庸的帝王统治,为民不聊生的黎民百姓谋生路的起义,经过亖年的苦战,黄巢终于攻入长安,登基称帝,年少时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伟大抱负已实现 。但其波澜壮阔但好景不长,起义终以失败告终 。但黄巢起义的壮举动摇了晚唐权势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黄巢写的诗吗】可惜黄巢辉煌一时,只是昙花一现 。但唐末农民起义战争是历史必然,朝廷昏庸,压榨民众 。黄巢率领的黄巾军可谓是给了腐败的晚唐重重一击,虽然最终起义没有成功 。而黄巢和他的起义军为起义抛头颅洒热血而付岀了血的代价将永远刻记在历史的正史上光耀千古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