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 家庭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原心理相先生2019-11-13 16:18:33
01楔形
在我的文章《爸爸,你打自己的耳光真难看:情感绑架,你什么时候才罢休?下面,看到一条评论:
“当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他们的稍有不同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你就是想让我死 。等我死了,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快三十了,快三十了,还得一直听话 。我不能随便剪头发 。剪完短发回到家,我总会说怎么把长发梳的这么好看 。你想用它做什么?如果在稍微大一点的事情上有分歧,我就逼他们去死 。我一直都在忍着……” 。
我特意看了写这个评论的人的信息:网名是一串数字,头像是空白色 。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张苍白、深情、冷漠的脸,递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模糊的字,浮动的字体,写满了挣扎 。
从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虽然已经接近30岁,但仍然生活在父母的情感控制下 。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那句“我一直在忍着”,令人震惊 。
《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根据对全国约112万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73.6%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只有10.3% 。2018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将增加50%,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
父母是谁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ta的人格发展水平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创造社会价值,创造积极的社会关系,否则,就会生活在烦恼和痛苦的深渊中 。
而一个人的性格是遗传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除了不可改变的遗传影响外,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诚然,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关于出身家庭的文章引起热议,正是因为家庭的教养氛围对一个人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其中第一个就是父母的人格是否健全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父母是谁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如果父母人格健全,即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相反,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够健全,即使按照最科学的育儿书籍来养育孩子,也一定会因为孩子的人格不成熟而导致行为变形,依然养不出健康的孩子 。
在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体制下,功利主义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问题 。功利化的教育是社会环境,父母自身心智的不成熟构成了小家庭环境,内外环境的双重挤压让孩子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
我写过很多关于出身家族的文章,但我一直强调,讨论出身家族的意义不是为了指责和讨伐,而是为了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就像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去哪里?”,一个人一辈子都只是在寻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讨论出身家庭的意义就在于此 。
就像这位读者一样,坦率地说,她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典型的被控制的家庭氛围中 。相信在长期的、不合适的家庭养育环境下,ta自身的人格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但如果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该如何改变?
03出于出身家庭的创伤
我们不能用出身来限制自己的成长 。相反,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突破极限,直到我们完整 。
①尊重真理:但更要接受真理 。
托马斯·摩尔曾经说过:最好的治疗就是把一个人拉离现实生活 。我们常常口口声声说要尊重事实,但实际上,真正能尊重和接受真相的人却是少数 。大多数人看问题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的局限和投射,或多或少的扭曲真相 。
面对恶劣的成长环境和出身家庭,有一部分人一辈子活在仇恨中,讨伐出身家庭,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出身家庭的责任,还有一部分人对出身说“没办法,只能承认” 。与前者相比,似乎后者的态度更符合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但也不尽然 。
真正尊重事实意味着我们在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是冷静的,而不是无助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明显是防御性的,而前者更为主动 。
一个人越能接受真相,ta的心理能量就越强,越容易突破自我限制,走向自我突破 。
②明白自己从哪里来:但不要沉浸其中 。
有句话叫“痛并快乐着”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疼痛是可以上瘾的 。这句话听起来很奇怪,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是真的 。
就像《缘起缘灭》一样,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很多弊病来自哪里,却无法改变,继续活在痛苦中 。这是因为虽然有被折磨的精神痛苦,但也有“推卸责任”的快感 。因为很难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习惯和模式...所有的改变或成长都意味着深深的自我否定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某种意义上,痛苦也是一个舒适区 。
而一个有强烈改变自己欲望的人,会突破这个舒适区,因为ta可以看到,远处有更大的喜悦在等着他:他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独立带来的喜悦,远比舒适区的烂泥更有意义 。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很多问题都是原来的养育环境造成的,这只是改变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蓬勃成长 。
③接纳自己:你可以更进一步 。
我们的大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展出了“自我羞耻”的功能,但是在很老的时候才能发展出“自我安慰”的功能 。所以,基于人性,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要和自己的自惭形秽做斗争 。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根源于自我否定 。说到《缘起缘灭》这个问题,很多人,带着缘起缘灭的伤,一方面有一种“让缘起缘灭背黑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也会极其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缺点” 。
如果不能真正接纳自己,就很难成长得更好 。准确的说,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或者以此为耻,是因为我们的自恋太深,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最好的,最优秀的 。产生这种心理机制的原因是我们早年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太多的“有条件的爱” 。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配得上父母的爱 。
所以,推倒自恋的高墙,从接纳自己开始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训,甚至应该是一生的任务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自我接纳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及时提醒自己,就有调试和成长的可能 。
【青少年十大心理问题 家庭心理学】④我负责做自己的主人 。
“我做主”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改变我们认知的重要法宝 。当一个人有了我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就说明ta的人格在一天天的完善,开始走向成熟 。
比如我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我现在的创伤是我的历史,但我更愿意为我的未来负责 。不要推卸责任,要为之努力 。
比如我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当我生气或受伤时,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的事,但我未愈合的伤口又浮出了水面,对方只是触发了我的情感按钮 。他没有假装是受害者,而是说:“让我生气的是你 。你要哄我 。”
例如,我愿意为我个人的成长和健全负责,而不是在出身家庭上推卸责任 。我可以认可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但同时也能理解他们的可怜——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正确的对待,没有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 。
当一个人有了“我有责任”的信念,内心的悲伤就会大大减少,因为当一个人愿意为自己负责的时候,就意味着ta愿意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
04跳出潜意识的陷阱
荣格的一句“潜意识在操纵你的生活,你却称之为命运”让很多人清醒了 。潜意识的神秘揭示了我们轮回的诅咒 。但荣格还有一句话:“潜意识呈现时,命运被改写”——让潜意识有意识,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关键 。
我们的大部分潜意识都来自于我们早期的教养,这也是为什么出身家庭,尤其是母婴关系意义重大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出身家庭问题的探索本质上是一个实现潜意识的过程 。当潜意识被呈现出来,变得有意识,就意味着我们开始疗愈,走向未来 。
出身家庭决定了我们的“出身”,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限制 。因为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一刻——尊重“这一刻”而不是回到过去,这也是接受现实的重要一环 。与“我们从哪里来”相比,“我们该去哪里”显然意义更大 。
跳出潜意识的陷阱,不受潜意识的束缚,就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广阔的人生 。
05与父母分离:从建立界限开始 。
“边界感”之所以成为热词,是因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过于模糊 。孩子的界限被父母以爱的名义践踏 。这种界限的侵入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 。
所以,要治愈自己,也要从建立边界开始 。
边界有两种,一种是地理边界,一种是心理边界 。当地理边界不明确时,心理边界的违背就容易发生 。所以,如果父母是道德绑架或者有控制型人格的人,我们可以从建立地域界限开始 。
比如我吃什么,什么时候起床,看什么书,头发有多短?从这些小事开始,我自己做决定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读者,“一直忍,一直忍”其实是给了对方侵犯自己界限的权利 。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说“不”,克服说“不”的恐惧,积累说“不”的积极经验,是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成年人,尝试离开父母的“领地”,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个小屋,也是值得的 。尤其是对于出身家庭环境太差的人来说,选择“离开”——从空中解脱,是摆脱出身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有效方法 。
写在最后:
突破出身家庭的限制,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教训 。正如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但我们要清楚,所有的不幸都过去了,我们是独立的人,活在此时此刻 。
独立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 。
什么样的生活,你说了算 。
原创好文章,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你能放慢思绪,积累更好的自己 。作者:带着梦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香先生》特约作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