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废黜,发配黔州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而继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那么李承乾之后,为什么李世民会将太子之位给了软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呢?

其实,原因主要有四点 。

第一,嫡庶尊卑有别 。

众所周知,李治是长孙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而李恪是妃妾所生,算是庶出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嫡庶有别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可谓是根深蒂固,向来是主张立嫡不立贤 。就拿晋武帝来说,其英明一世,可最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还不是犯了糊涂,立了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

难道晋武帝不知道司马衷是傻子吗?当然知道,可是他也知道司马衷是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所以就算知道司马衷是傻子,他还是立了司马衷为太子 。

而现在看李治,他是堂堂嫡子,又不傻不痴的,所以李世民出于各种因素考虑自然会选择他为太子,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就完全必须得遵守!太子无德,照样可以换人,司马炎当年也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昭是嫡子这一调 。杨皇后那里也给了他很大得压力,再加上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炎有点想隔代传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除非是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就没办法了 。如果不遵守那就是违背祖训,是国本之争 。当年万历皇帝没少为这事儿生气,他想立小儿子福王,但无奈其非嫡非长,和大臣争了许多年,最终还是放弃了 。

然而李世民不一样,他没那么大压力,毕竟自己都不是长子!

那么他为何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李治呢?那就是后面这三点了!

第二,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脉 。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过来的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所以,李杨两家本就有着莫大的仇恨 。前朝的余孽向来是为当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亲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国之君隋炀帝的亲外孙 。有这层关系在,试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李恪,立他为太子?

从李恪的名字“恪”字就可以看出来,李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与李家皇位无缘了,李世民给他取名“恪”就是在告诉他要恪守本分,安心做个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我李家天下,是不会传给你这个流着杨氏血脉的人的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所以,李世民宁愿选择软弱的李治做太子,也不愿选优秀但却流着杨氏血脉的李恪 。

第三,李世民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 。

我们都知道李恪确实是很优秀,也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人,相比起软弱平庸的李治来说,确实要优秀很多 。按理废了李承乾后,应该立他为太子才对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然而正因为李恪的优秀,颇像李世民,才会让李世民彻底断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别忘了李世民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那可是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而得来的 。

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诱惑力有多么大,亲情在权利面前有多么卑微,所以,身为父亲的他,当然不希望兄弟相残的戏码发生在他的儿子们身上 。

李恪虽然优秀却过于狠,刚断 。而李治虽然软弱平庸,却生性仁厚 。

李世民曾说过:“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由此可见,李世民非常认可李治的仁厚善良 。

所以,李世民才会立他为太子,继承大统 。因为他知道这么一个仁厚的人上位后,一定会厚待自己的兄弟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而要是李恪上位,到时候会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兄弟又有谁会知道呢?

第四,外戚

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其背后乃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整个关陇集团,这是一股极大的势力 。特别是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大权在握,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肯定是要支持李治这个外甥的 。李承乾被废后,是长孙无忌坚持将李治推上了太子之位 。

而期间李世民因李治过于软弱,曾有心易储,可是又被长孙无忌给阻止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有这样一个舅舅,李治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李世民为什么会把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的原因 。

其他网友观点

一不是嫡子,二没有强大的娘家,三母亲是前隋皇族,你说李恪拿什么去争太子?

李世民不是没有想过要立李恪为储君 。

643年,太子李承乾预谋造反一事,被察觉,李世民震怒,下旨废黜李承乾 。

李承乾被废黜后,李世民曾有意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并口头许诺其为太子 。然而,这时晋王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突然站了出来横插一脚,他坚持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

长孙无忌不但是长孙皇后的哥哥,还是朝中重臣,官居吏部尚书、检校中书令,朝中很多官员或是他门生,或是与他交好,乃是朝中绝对的大佬,他不同意立李泰为太子,也就等于朝中有一半官员不同意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故而,对于长孙无忌的意见,李世民做不到无视,也不能无视 。就在李世民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办时,一件突发事件,让李世民只能选择接受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晋王李治为储君 。

李承乾被幽禁后,李世民亲自审问,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并预谋做出一些不利李世民的事情 。李承乾的指控,让李世民是彻底放弃了立李泰为储君的念头,选择立李治为储君 。

但是,对于李治,李世民其实并不满意,他一直觉得这个儿子一点都不像自己,性格太过柔弱,实在不适合为君 。事实上,在下旨立李治为储君不久,李世民就反悔了,然后就向长孙无忌透露想易储 。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道:“你劝我立稚奴(李治)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听后是坚决反对,认为不可以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见到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接着说道“你是不是因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才反对?”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 。

从长孙无忌的态度,李世民就知道易储是不可能的了,长孙无忌的反对就等于朝中一半大臣反对,如果李世民强行易储,恐怕朝堂势必会动荡不堪 。加之,此前李世民已经废过储,这次再废储,恐怕于天下不利 。故而,李世民最终放弃易储 。

就这样,因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李恪错失了一个离储君之位最近的机会 。

若是李恪也有一个跟长孙无忌一样强悍的舅舅,或许在他的支持下,加之李世民本有意立李恪为储,李恪还真有当太子的机会,然而李恪并没有一个强悍的舅舅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当然,以事实而论,李恪他的身份就注定他不可能做大唐的储君 。李恪的生母只是一个妃子,且还是前朝皇帝的公主,就他生母的这个身份,李恪命运早已注定 。

想想看,历朝历代有哪个王朝的皇帝会真的愿意把自己的皇位交给有前朝血统的皇子呢?如果真的这么做,那不就是又将这天下交还给前朝吗?真这样,那之前又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

其实,李世民当时打消立李恪为储君的念头,其中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李恪身上流着隋朝杨氏皇族的血统 。如果真的让李恪即位,谁也不能保证李唐江山会不会重回杨隋之手 。这个可能哪怕是微乎其微,李世民也不敢冒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如若李恪身上没有流着杨隋血统,我想无论长孙无忌如何反对,李世民也会立李恪为储君,因为李恪真的很像李世民,《旧唐书》有云:“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李世民自己也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毛主席也曾说“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

李恪如若能登基,以他的才能,虽说不一定能将唐朝带入更伟大的局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比李治差,甚至有可能更好 。然而,李恪的身份实在是太尴尬,身上留得血,注定他不可能做大唐皇帝 。

值得一提的是,李恪身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大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这在中华历史中是极其少见的,几乎从未有之 。

其他网友观点

千古一帝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四海臣服,然而对于继承大唐帝业的候选人问题却面临着艰难的决择,当嫡长子李承乾因谋反自寻死路之后,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择了资质平庸的李治为太子,那么李承乾被处死之后,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为何没选李恪?

李世民对未来接班人的选择上是以合适为原则,而不是以能力为依据,有书君认为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李恪的原因有三:

一、按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立嫡不立庶 。

李世民儿子不少,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皇长子废太子李承乾,皇四子秦王李泰,皇九子晋王李治,其他儿子均为庶出,李恪便为庶子之一,是李世民与杨妃(隋炀帝之女)所生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古代皇位继承有制有循:立太子应立嫡立长,当李承乾和李泰先后被废为庶人,就只剩下一个老实孝顺的李治是嫡子了,李治虽然在李世民诸子中数资质平庸者,可他从不忤逆上意,循

规蹈矩,没有犯任何错误,根据立嫡原则,太子之位毋庸置疑应该给李治 。

李恪虽英武果敢,但是无奈血统不正,不是正宫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所生,而且还是隋炀帝之外孙,他这种特殊身份,跟随李渊打天下的老臣是坚决不会支持立他为太子的,因为他们害怕隋炀帝外孙会找他们复仇 。

何况在古代嫡庶相差甚远,庶出永远低人一等,哪怕他德才兼备,能力超群,只要是庶出,那么便注定比嫡出者地位卑微,如果不按祖制,乱了规矩,谁强谁当太子,那么天下必会大乱 。所以李世民在选择太子时,先考虑嫡出的李治,而非庶出的李恪 。

二、长孙无忌以保全其他皇子为由劝谏立李治为太子 。

李世民从谏如流曾传为佳话,哪怕是曾经的政敌也能虚心纳谏,何况是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多次陈情,李治柔弱有礼,最适合做守成之君,天下太平,无需武力超群之人当皇上,而且正因为李治的柔弱,皇上的其他儿子才会安然无恙,否则,无论立谁为太子,将来一朝为天子,皇上其他的儿子就要大祸临头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但是那场厮杀是他永远的噩梦,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长孙无忌的这些话真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为了保全其他的皇子,为了不再让家族成员血拼,他选择了柔弱而仁慈最合适为帝的李治作为太子 。

当然李世民也知道长孙无忌的小九九,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柔弱,他这个舅舅正好弄权,不过,这也正好让他这个能臣辅佐李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

三、李治十分孝顺,对李世民的话言听计从,自会遵照李世民定下的治国方略治理大唐 。

李世民最希望的是大唐江山稳如泰山,永远传继 。李治十分孝顺,对李世民的教诲言听计从,当自己百年之后,李治会听从他的嘱托,听取朝中元老的谏言,会遵照李世民即定的治国方针政策治理大唐,贞观之治会继续发扬下去,国家将会更加富强 。

作为李世民最赏识的儿子,吴王李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绝缘?

文章插图

而李恪有自己的主见,未必会把父皇治唐方略贯彻到底,而且一定会把那些老臣的意见当做耳边风,甚至改变政治方向,那么李世民的政治理想就难以实现 。

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承继选择顺承的李治为太子,而不是有主见的李恪 。

因为继承制度的立嫡不立庶的限制,因为保全其他皇子生命的必要,因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需要,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没给李恪 。

事实证明李治确实心地善良,从没有想要祸害哪个皇子,而且发扬贞观遗风,创立永徽之治,成绩斐然 。看来,千古一帝并没有选错太子!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 。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 。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 。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