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丁香园正试图建立用户的健康心智
作者:贾亭、邢芸
来源:健识局(jainshiju01)
全文4934字 , 阅读需要17分钟
从国务院发布的2020年下半年医改重点任务看 , 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加 , 将从依靠大处方、大检查彻底转向依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来 。 与此同时 , 国家力推的互联网医疗成为医生挣取阳光收入的重要平台 。
那么 , 当全中国70%以上的医生汇聚在同一个平台 , 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12月28日 , 以医生论坛起家的丁香园宣布获得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 , 这可能是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 。 值得指出的是 , 靠医生论坛起家的丁香园正在做的“互联网医疗” , 与其他同行做的“互联网医疗” , 并不是一回事 。
求医问药是低频事件 , 并不非常适合互联网 。 如何让低频的医疗适应高频的互联网?除了不断拉新用户 , 互联网行业长久以来没有找到太好的办法 , 盈利上最成功的往往是网上卖药——令互联网医疗从业者不甘心的模式 。
李天天告诉健识局 , 互联网医疗的打开方式不应该是这样的 , 绝不应该止步于在线问诊购药 。 互联网天生需要占领用户时间与支付意愿 , 看病这种低频行为无法完全用互联网套路铺开 。
不同于外卖、网约车等互联网行业 , 医疗健康行业更特殊 , 几乎无法靠资本快速强行推动 , 因为医疗需要获取用户信任 , “信任这个事很难用扫街、砸广告、烧钱补贴等互联网方式去做 。 ”李天天透露 , 公司内部曾反复比较过不同渠道的效率 , 结论是融资也好 , 烧钱也好 , 对互联网医疗都很不划算 , “我们还是挺会算的 。 ”
既然在线问诊购药也不是完美模式 , 那么 , 中国300万执业医师到底要如何获取更多阳光收入?最终 , 李天天跟投资方在一个词上达成一致:心智 。
这轮5亿美元融资 , 也将围绕“心智”二字花出去 。 对正在中国医改浪潮中奋勇数字化转型的医药企业而言 ,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 。

一步步划向上游
 
李天天爱用一个救人的比方:有小孩从河里漂下来 , 在水中呼救 , 你把孩子救上来刚想喘一口气 , 就发现另一个孩子又漂下来……不断有孩子落水需要救助 , 大家都在忙不迭救人 , 却有人穿了鞋往上游走去:
我要看看 , 到底是谁在上游扔孩子?
在医疗行业 , “下游”就是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 。 医学被视作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 患者往往是在病情出现后 , 才有就医需求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 丁香园团队一直在下游努力 , 大量医疗、医药出身的团队成员习惯性地对疾病、病人、药品等院内场景感兴趣 。 彼时 , 他们的愿景重点是“疾病更少” 。
直到2019年前后 , 李天天决意把愿景调整为“健康更多、生活更好” 。 也就是说 , 从专注疾病这个下游 , 转向上游——健康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我很尊敬行业中很多同道 , 他们在疾病这个下游努力去突破 。 ”李天天说 , 然而 , 下游业务并不是丁香园想单一追求的 。 即使一年住一次院 , 每年也不过一两周会在医院 。 但在365天的其他大部分时间里 , 人们生活在院外 。
在院外的健康人群里 , 人们的诉求不是治病 , 而是健康 。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 一些原本的“小问题”变成了很认真的需求 , 比如晚上没睡好 , 最近脱发严重 , 宝宝说话不如同龄人利索……在过去 , 这些都不是医生眼中的大问题 , 也算不上疾病;如今 , 这些生活困惑站在了健康需求的上游 , 人们甚至愿意为它们付费 。
当上游的健康得到保障 , 下游的疾病才会减少 , 问题才能被根治 。
关乎健康的场景包括生活、工作、出行各个方面 , “上游还能产生更多的产品需求 , 不再限于问诊、检查等 , 还包括患者教育、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产品 。 ”李天天说 , “上游”的用户群、服务场景、产品开拓空间都很丰富 。
李天天向健识局解释 , 选择做上游的另一考虑 , 是觉得互联网医疗行业应该是医疗属性先行 , 而非互联网属性 。 因此 , 做流量不如做心智 , 百年协和受患者信任 , 正是用了百年时间去建立品牌 , 占领患者心智 。
在上游具体如何操作?通过建立心智——丁香医生科普教育建立健康生活心智、疫情地图实时数据建立科学权威心智、丁香医生在线问诊建立线上咨询超预期体验心智、丁香园公开课建立医生为优质内容付费心智 。
不过 , 为了确认这个方向 , 丁香园内部也有过争论:团队愿景为什么要从“疾病更少”变成“健康更多、生活更好”?怎么就能生活得更好了?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D+C双核
2014年 , 以在线问诊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兴起 , “丁香医生”也应运诞生 。 那时候 , 丁香园已经用10多年时间网罗住中国大部分执业医师的归属感——有了专业医生资源 , 在专业领域构筑了足够宽的护城河之后 , 再转向做大众C端业务才会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
“我们把医院的医疗叫做严肃医疗 , 把C端的健康需求叫做消费医疗 。 ”李天天向健识局解释 , 互联网的能耐再大 , 也替代不了线下专家、医疗机构和检验检查设备 。 互联网医疗未来的爆发点应该是在消费医疗(院外) , 而不是严肃医疗(院内) , 这是李天天的清醒判断 。
为了寻找D端(Doctor , 医生端)和C端(Customer , 大众端)的结合点 , 丁香园也探索了很长一段时间 , 焦点就在于:到底是要流量 , 还是要深度(建立心智)?
最终确认:消费医疗不应该为了追逐流量而造成服务品质下滑 , 为此 , 需要始终强调对医生端的严格要求 。 目前 , 丁香园平台上有210万执业医师 , 经过逐一筛选和培养 , 其中50000名在丁香医生APP上为大众服务 , 筛选标准除了专业门槛之外就是有没有服务意识 。 目前 , 丁香医生线上回答问题时 , 回复达到300字的医生占88% , 500字以上的占50%以上 。
“这是一个消费者心智打造的过程 。 ”李天天向健识局解释 , 很多消费者很聪明 , 会同时用很多平台 , 当一个平台的医生给他写了300字 , 解释得很清楚;另一个平台医生回复的是“没关系 , 没事” , 用户感受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 最终 , 用户会忠于体验更好的品牌 , 形成信任心智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丁香妈妈”则是D+C端双核建立心智的另一范例 。 2014年10月 , “丁香妈妈”新媒体开始运营 。 这是一个专业垂直于母婴领域的平台 , 专注于解决新手妈妈的育儿焦虑 , 为新手妈妈提供体系化的知识性内容 。 为建立心智 , “丁香妈妈”提出的口号就是“为学习型妈妈服务” 。
在李天天看来 , 类似“丁香妈妈”的产品就是深入洞悉用户需求和心智的产品 。 在健康行业 , 只有用户对你信任了 , 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
李天天认为 , 只要建立好对应人群的心智 , 很多个垂直细分领域都能单独跑出一个小巨头 , 除了母婴 , 还有皮肤、睡眠、口腔、两性等等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但是 , 目前而言 , 除了母婴 , 丁香园并不急于进军下一个细分领域 。 有媒体问李天天:母婴是好赛道吗?能做成功吗?拿到这轮融资后 , 下一个细分领域打算做什么?
“预测的事我从来做不了 。 ”李天天说:“就像在黑夜里开车 , 车灯只能照10米 , 照样还是能开出上百公里 , 目前先做好母婴就够了 , 及时观察车窗外的环境 , 能够有快速反应的组织能力 , 我觉得就挺好 。 ”

数字化营销时代 , 如何与B端协同
庞大专业医生队伍建立起来的专业信任度 , 让丁香园能够很方便地向下游各个领域延伸 。 李天天也很清楚 , 服务用户的专业力量不仅仅是医生 , 也需要制药、医疗机构等在内的B端共同参与 。
今年 , 丁香医生与五谷磨房共同研发推出了网红麦片 , 就是“心智”模式的小试牛刀 。
丁香园带着旗下食品营养领域专家 , 一起与五谷磨房团队研发了一款麦片产品 。 李天天透露 , 最初 , 五谷磨房的整套配方都被丁香医生的科学审核团队否了 , 专家团重新设计了配方 。 五谷磨房按新配方去生产、销售 , 最终产品上有丁香医生的标记 , 有专业人士的代言 , 市场反响非常好 。
2020年 ,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 , 疫苗成为热门话题 。 人们更加关注健康 , 也更关注流感疫苗、HPV疫苗、新冠疫苗 。 李天天敏感地意识到:疫苗领域存在两个特点 , 非常适合互联网医疗平台去开拓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来源:丁香医生
一是高度的信息差 。 在大部分民众的观念里 , 打疫苗是小孩子的事情 , 成人不需要 。 而且疫苗的接种也很特殊 , 疾控部门负责所有疫苗的分配销 , 却不知道接种者在哪里;与此同时 , 民众甚至很多医生也不知道去哪里接种HPV等二类疫苗 , 比如 , 除了皮肤科医生 , 就连其他科医生都不知道如今国内已经可以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
二是疫苗接种离不开专业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 国内很多接种点散布在各地诊所 , 而非普遍认为的大三甲医院 。 那么 , 哪些诊所是可信任的?
今年8月份 , 丁香园推出的“疫苗服务平台”正好能解决这两大难题 。 一边是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科兴控股、华兰生物等国内外疫苗企业 , 一边是丁香园诊所联盟所触达的近100家pov接种机构 。
但丁香园决意不做疫苗接种“中介” , 不搞黄牛加价预约疫苗的生意 。 丁香园想做的事情 , 是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 , 先给这些大半年无法开门营业的线下诊所带去价值 , 未来再探寻可能的盈利模式 。
B端有需求的当然不止疫苗企业 。 当前的政策环境下 , 数字化营销成为各大药企的核心诉求 。 与企业谈重要合作时 , 丁香园第一件事就是跟对方谈价值观 ,  “我们坐下来先问 , 你的屁股坐在哪一边?给谁提供价值?”李天天解释 , 开展合作前首先就要问清楚 , 对方能为医生提供价值 , 还是能为大众提高生活品质?至少满足一个 , 合作才可行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来源:丁香医生
也就是说 , 协同药企的专业力量 , 共同服务于医生或大众 。 “如果价值观的事情前面不讲清楚 , 到后面大家的目标就不一样了 , 整个团队方向就会散 。 ”李天天认为 , 这样做完了之后可能也能赚到钱 , 却无法在上游积累和沉淀下来一些东西 , 到下一个项目 , 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 长期而言 , 这个方式是低效、不划算的 。
这样的上游思考模式 , 决定了以“打造用户心智”为核心的院外场景不会是一个赚快钱的领域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丁香园和投资人双方都很有耐心
2010年 , 丁香园获得A轮投资 , 在本次融资之前 , 丁香园的4轮融资总额并不大 , 比起行业里很多企业来说 , 丁香园融资步伐是偏慢的 。 在业务扩张和规模方面 , 丁香园也一直不疾不徐 , 只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 。
以火热的慢病管理赛道为例 , 丁香园并没有全力向慢病管理倾斜 , 而是选择小范围试水 。 通过与礼来制药的合作 , 丁香园做了30万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业务 , 但李天天很快发现:慢病管理非常难 , 患者会撒谎 。
“数据不等于事实 。 ”丁香园曾遇到一位患者 , 从他远程提交的血糖数据来看 , 堪称模范病人 , 血糖控制得极好 。 等到医生做例行电话问询 , 却发现患者实际已经有了下肢血管病变——如果血糖真的完美控制 , 不会出现这样的并发症 。
仔细了解后 , 才知道 , 这位患者只在血糖管得好的时候测数据、提交 。 患病后的病耻感让他从内心抵触 , 无法直视自己不够完美的血糖数据 。 “所以 , 我们不能光改进技术手段 , 还要影响他的心智 , 不断教育患者 , 让他减轻病耻感 , 然后才能及时反馈真实数据 。 ”
因此 , 对走向上游、主打“心智”路径的丁香园而言 , 在慢病管理领域大幅扩张的时机尚未到来 。 李天天认为 , 未来只有通过更先进的技术 , 才能保证慢病管理的准确性 。 要想影响动辄上亿慢性病患者的心智 , 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还在一步步加深 , 丁香园有耐心看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出现 。
这种“慢”是必须的 。 一方面 , 要让丁香园团队和平台上的210万医生相信上游、心智等打法 , 需要足够多的成功案例 。 2020年初推出的丁香园疫情地图、疫苗服务平台等取得的成效在构建团队信心 。 只有团队对战略有了信心 , 效率才能全面提升;另一方面 , 医疗不是靠烧钱就可以的行业 。
因此 , 与团队信心同样重要的是:投资人也有这样的耐心 。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注定只会吸引同类 。 “投资快消的或金融的投资人 , 很难进入我们 , 因为这种速度是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 ”
本次领投的挚信资本此前在医药医疗行业已多有布局 , 包括好大夫、先声药业、瑞康医药等企业 , 涉足制药、流通、医疗多个领域;跟投的腾讯和高瓴早已是医疗领域投资的老面孔 。

互联网医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都在“向下”,丁香园却选择“向上”
本文图片

李天天透露 , 这轮5亿美元的融资沟通没花多少时间 , 因为投资人对行业很懂 , 彼此只是讨论一个合理的估值范围 , 测算一下资金需求而已 , “没几天就谈好了” 。
对于上市 , 李天天一直不曾松口 , 只说:“再做20年 。 我们愿意让未来团队的新生力量踩着我们的肩膀上去 。 ”
20年 , 可以发生很多事情 。 2000年 , 讨论医疗专业知识的丁香园论坛成立 , 发起人是神经内科医生李天天 , 年轻医生们在网站上讨论业务 , 热火朝天 。 几年后 , 李天天想给丁香园网站正式注册 , 拿着申请资料去卫生和药品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前置审批 。
对方没有受理 , 只送给他两句话:“你的想法很前卫 , 但是 , 有知识的人不上网 。 ”
拿着申请资料四处奔走 , 经历一年波折 , 李天天才终于办下了网站审批 。
如今20年过去 , 有知识的人都在上网 , 还走到了上游 , 孜孜以图从健康出发建立用户心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