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支撑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 二 )
适应性研究等科技成果赋能碳中和目标达成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说 , 减缓与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大基本对策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 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 “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部署将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重要内容 。 关键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研发、储备、部署与大规模推广应用决定了全球气候治理能力 。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称 , “未来 , 深度减排或零排放技术、负排放技术和地球工程类技术在未来全球减排格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备受关注 。 ”
从双碳目标与人类健康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角度 ,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对实现碳中和提出建议 。 他表示:“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重视气候政策、空气质量、生活方式和公众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 从而为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提供关键的催化剂 。 此外 , 亟须将健康纳入气候决策过程 , 充分考虑气候政策和制度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和协同效益 , 从而制定更具成本效益和社会可接受的技术路线 。 ”
气候问题亟须在多边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
通往全球碳中和之路离不开更密切的国际科技合作 。
对于未来的国际合作方向 , 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委会委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仲平强调 , 我们应该笃定方向、加大投入 , 开展更多面向碳中和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 , 开展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 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推动全球层面的绿色低碳转型 。
庄贵阳提出:“独木不成林 , 气候问题迫切需要在多边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 。 ”他认为 , 必须明确的是 , 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自然风险呈现增长性、系统性、空间分异性等特点 , 而大气治理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 。 因此 , 加强国际合作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 世界各国在面对气候危机时都难以独善其身 , 而气候变化引起的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具有全球性和公共性 , 需要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通力合作 。 ”黄存瑞说 。
郑大玮认为 , 负有主要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做出减排自主贡献的同时 , 要大力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
推荐阅读
- 齐鲁|齐鲁医学创新高峰论坛召开 专家共话前沿科技促医学进步
- 新浪科技|哈啰顺风车:三年完单总量3亿 认证车主数量达1800万
- 新浪科技|还在售卖!上万元买肯德基盲盒套餐,中消协呼吁抵制
- 新浪科技|美国百强雇主榜单:英伟达摘得桂冠,Meta下跌36名,Zoom吊车尾
- 快科技2018|三星Galaxy S22新配色曝光:新增樱花粉 2月8日见
- 识别|外卖界又一黑科技 饿了么计划2022年覆盖100000顶智能头盔
- 斯达|汉威科技:目前能斯达的电子皮肤已有小批量商用
- 快科技2018|美团公开新专利:指纹解锁共享单车 不用扫码了
- 疫情|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学子以舞抗疫,“艺”心同行!
- 巨头|“假装”:硅谷科技巨头不愿言说的思想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