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的罐子装着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来的宝贵的月球样品 , 12月19日早上 , 在国家航天局 , 它第一次公开亮相 , 并且得出了最终的重量:1731克 。 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开序幕 。 为了取回这1731克月球样品 , 嫦娥五号在23个昼夜完成了1次对接、6次分离 , 两种方式采样、5次样品转移 , 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 。 这场接力跑 , 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 惊心动魄 , 每一棒都充满风险和挑战 。
文章图片
这是嫦娥五号23天旅程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 , 此时距离嫦娥五号回到地球还有11天 , 探测器还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 。
文章图片
此前 , 通过地面导引 , 取样完毕的上升器和一直绕月飞行等待的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两两配对成功 。 轨返组合体接下来要抱住上升器 , 把封装完毕的采样罐取下来后 , 装进自己的肚子里 。
文章图片
交会对接时 , 如果轨道器没能抓住上升器 , 宝贵的月壤可能会永远留在太空 。
这样一个事关任务成败的人类首次动作 , 地面一旦发送指令 , 接下来的都是由探测器自主完成 。
文章图片
12月6日5时12分 , 对接开始 。 所有人都紧紧盯着大屏幕上的画面 , 当看到探测器抱爪一把抱住了上升器 ,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也忍不住比划起来 。 直到把三个杆都抱在怀里了 , 她才放下了一半的心 。
张玉花悬着的另一半心 , 等的是样品转移的那一刻 。
文章图片
作为一个老航天人 , 张玉花曾经在载人航天系统工作了十多年 , 从2006年开始参与到探月工程 。 到了嫦娥五号项目 , 她的团队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的设计贡献了许多智慧 。
样品转移预定动作时间已经到了 , 但监视相机却没能看到转移样品伸出的棘爪 , 张玉花忍不住站了起来 , 跑到前排负责工程测量的人员身边 。
文章图片
然而就在这时 , 为了确保对接顺利 , 地面暂停了对探测器姿态控制 , 探测器上的天线不能保证一直对准地球 , 最关键的画面无法实时出现在大屏幕上 , 张玉花只能靠着电脑屏幕上监测的实时数据观察整个转移过程 , 当图像再次恢复时 , 样品已经完成了转移 , 返回舱的舱门已经缓缓转动 , 开始最后的封装 。
文章图片
在太空实现人类首次月壤样品的交接实属不易 , 而中国航天器首次月面取土的过程同样一波三折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彭兢说:“月球表面上看着比较松软 , 但是下面如果是岩石 , 对于采样来说会比较困难 。 一部分要看运气 , 上天以后如果那一块确确实实是一整块岩石 , 那神仙也没有办法了 。 ”
文章图片
嫦娥五号发射前 , 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的这句玩笑话点出了事关这次探月取土究竟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素:落月点的月面情况 。 而这恰好也是此次任务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 。 12月1日晚上 , 当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开始减速降落时 , 所有人的目光 , 都紧紧盯着探测器摄像头传回的月面影像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采样封装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郑燕红说:“从落下去的地形来看 , 相对来说区域比较平坦 。 但是也有遗憾的地方 , 中间有一块石头挺大的 , 这块石头差一点就有半米长 , 看着不太大 , 但实际上还是蛮大的 。 ”
文章图片
为了减少降落点地形可能对采样工作带来的影响 , 早在嫦娥五号探测器方案设计阶段 , 就明确了要在月面采样开始前根据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先进行3D建模 , 在地面模拟出相似的月球采样场景 , 通过机器验证后 , 再开始采样 。 郑燕红负责的就是这个工作 , 让他担心的是 , 这块石头 , 正好就在实施月表取样的机械臂正下方 。
郑燕红说:“担心在土壤下面有掩埋在下面的岩石 , 会造成一些卡滞 , 这是在我们做图像或者地形构建的过程中难以发现的 。 ”
文章图片
和他一样紧张的 , 是机械臂设计师马如其 , 从一毕业就加入嫦娥五号表取设计团队 , 十年来 , 他工作的重点就是保证机械臂在月球上能成功挖起月壤 , 准确放进采样罐 。
尽管在地面已经做了成百上千次试验 , 但月面的情况依然充满未知 。 按照预定流程 , 工程师们利用地面还原的落月点地貌 , 选择了几个不同的位置尝试进行挖掘 。 铲土 , 关盖、上提、打开、倒出 , 在选择的几个点上 , 验证器完美地避开了石块 , 完成了既定的动作 。 验证过指令和操作位置没有问题后 , 地面控制中心向月球发送正式指令 , 探测器才真正开始挖土 。
文章图片
3厘米、2厘米、几毫米 , 表取工作开始一个多小时后 , 在精准的计算和指令控制下 , 机械臂顺利地挖起了第一铲月壤 。
随着对采样环境的不断熟悉 , 地面验证速度不断加快 , 发往月球的指令也越来越密集 。 在这个过程中 , 大家也第一次亲眼见证了月壤不同寻常之处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采样封装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邓湘金说:“刚开始采样的时候 , 把新鲜的土面翻开以后是深色的 , 过一段时间以后深色慢慢变浅 。 作为一个带有科研性质的工程师 , 还是激起我的一些兴趣 。 ”
文章图片
原本在计划中 , 表取大约要进行15至20次 , 但是当第12次取样完成后 , 大家却发现 , 取样罐几乎就要装满了 。
面对十年才等来一次的登月取土的机会 , 谁都不敢大意 , 经过紧张的讨论和研判 , 研制团队最终决定比原计划提前结束表取采样 。
文章图片
邓湘金说:“花了十年时间 , 原来设计的装备这么小 , 当时胆子更大一些 , 有没有可能带一个更大的口袋回来呢?能不能多装一点东西回到中国?但是太多会给后面的工作流程带来影响 , 我们尽了最大努力 , 在现有条件下获得了最多 。 ”
嫦娥五号任务结束后 , 包括探月工程四期在内的其他深空探测项目也将不断推进 。
文章图片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忠说:“后续还有小行星探测的任务 , 还要开展火星的采样返回任务 , 后续也有载人的探索 , 对人类的发展 , 人类的文明 , 都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 ”
嫦娥五号成功取回月壤 , 中国科学家将更全面地开展对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和宇宙的研究 , 也圆满地实现了中国探月工程前三期“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 。
文章图片
如果说 , 伟大的成功离不开运气的因素 。 那么 , 这运气来自于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 来自于和平探索太空的追求 , 来自于人类的共同梦想 。 运气总是会光顾有准备的人 。 嫦娥五号任务能如此顺利 , 靠的是航天人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 不断试验、不断创新 , 为了成功想尽几乎所有可能 , 这才有了每一关几乎满分的成绩 。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 , 是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 。 回家 , 是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 人们期待中国航天能够走得更远 , 开启更多星际征程 。
制片人丨刘年 李作诗
编辑丨陆宇佳 徐斌 周丹
摄像丨徐鹏 付鹏 赵世卓 张戈平
责编 丨温娜 陈忠元
【探测器|焦点访谈丨“嫦娥”带货月球“土特产”,大家都很拼】剪辑 丨张文庆 郑昱
推荐阅读
- 视界|这部电影里的黑洞竟然和真实黑洞这么像?丨夜问
- 虚拟|半月谈丨元宇宙的未来,是美好还是陷阱?
- 合成|AI合成主播丨“十四五”期间力争突破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
- 罗振宇|张庭夫妇公司涉嫌传销被查处;小米正式宣布对标苹果丨邦早报
- 产品|走进园区企业丨用尖端材料学解决医学难题
- 足迹|远古发现丨2021年这些有关“远古”的新发现,哪个曾让你大吃一惊?
- 化石|远古发现丨2021年这些有关“远古”的新发现,哪个曾让你大吃一惊?
- 情感|没开玩笑!对湖水喊话,它真的会回应丨智言智语
- 长江|新华全媒+丨“长江明白” 乘风破浪的追“星”族
- 玩家|西街快评丨不妨让元宇宙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