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株清代金瓶珍珠花树景为原型缀上水晶珠并置入光纤 , 让它随着温度的变化闪烁不同的色彩;用激光切割与灯带以及编钟模型制作出AI编钟 , 结合曲库和灯带跳动 , 引导使用者敲出相应的音符;不需要特制的头盔或眼镜 , 用特制的程序扫描平面上的某一座故宫宫殿 , 他就会以三维的形式“活”起来……
青少年们怎样用科技诠释故宫文化?12月12日 , 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中 , 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年创客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也介绍了近些年故宫为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作出的探索 。
文章图片
现场展示的青少年科技作品
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今年7月 , 科技日报社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双方将共同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 此次举办的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正是该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
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谈道: “不久前 , 总书记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文章 。 提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 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 ,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 ”
李平阐述道 , 当前 , 一些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产业新业态 , 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 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文化内涵 , 引导大家认识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 ,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创新因子 ,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 , 此次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是故宫博物院与科技日报社签约以后的第一个就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尝试 , 如论坛的主题“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岁紫禁城”所显示的 , 故宫博物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 , 不断强化技术研发 ,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观众的能力 , 积极转变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方式 , 创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 如“数字故宫”微信小程序全面整合了故宫的文物的数字信息 , 故宫博物院也专门设计了青少年网站 , 用互动性强的界面来吸引青少年关注 。
文章图片
都海江
“青春的故宫 , 科技的故宫”
演讲部分 ,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对“青春的故宫 , 科技的故宫”这一主题进行了诠释 。
【紫禁城|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青少年们怎样创·造紫禁城文化】今年10月 ,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 “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 ” 朱鸿文说 , 从2000年前后 , 故宫就已开始与学校合作 , 组织教育活动 。 2013年开始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 2016年起馆校合作课程在各中小学校更加广泛开展 。
文章图片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
故宫博物院在馆校合作及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 。 朱鸿文副院长介绍 , 过去的一年中 , 故宫举办了诸如“盛世的屋顶 御花园里的石子”“太和殿上的小精灵”“八旗娃娃放肆萌”等面向小朋友的活动 , 利用故宫的素材展示和推介故宫建筑和藏品的历史 , 也定期举办教师工作坊 , 研发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 。
位于故宫熙和门南北两侧的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有综合性教学空间4个、开放型阅览空间2个 , 可同时容纳200余人 , 此外还配套有故宫志愿者工作站和志愿者阅览室 , 这将有利于志愿服务和教育服务的结合开展 。 教育中心针对各年龄段公众定期举办文化课程和教育活动 , 如最近面向小朋友们举办的“数九消寒”教育课程 , 老师介绍冬至节气的相关知识 , 讲解冬季“数九”的历史缘由并带领学生认识不同式样的消寒图 。
文章图片
“故宫作为一个文化单位 , 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联 。 我们在利用科技手段保护故宫、呈现故宫、讲述故宫的同时 , 也在挖掘故宫藏品中的科技元素 , 将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 。 ”朱鸿文介绍道 。 此外 , 故宫博物院也注重“云上”教育 , 如推出《我要去故宫》公益视频课 , 持续举办《故宫讲坛》等等 。
文章图片
《故宫讲坛》
奇思妙想点亮故宫
从2017开始 , 每年初夏都会举办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原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 。 因疫情防控要求 , 2020年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于5月11日在线上启动 , 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冬奥与文明传承” 。
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 , 此次实践活动赛题也设置以故宫藏品为中心 , 引导参赛团队通过使用3D打印、激光切割、雕刻、绘画、物联网、编程、三维建模等技术 , 制作能充分体现故宫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的展示作品 。
据了解 , 共有2000多支团队 , 涉及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0000名学生参与此次大赛 。 经过初赛的层层选拔 , 700多支团队 , 2000多名学生脱颖而出 。 在12日展出的作品中 , 有具有人脸识别和语音交互功能 , 会用不同国家语言讲述自己“身世”的日晷;有通过灯带跳动引导人们学习弹奏技巧的AI编钟;有具有自动出纸功能 , 可以判别游客写的“之”字与王羲之相似程度的展示系统;有的同学把手机嵌入黏土、废罐子、旧筷子做的模型中 , 虚实结合展示金瓯永固杯……
文章图片
小朋友制作的作品
在12日举办的“文明传承少年说”青少年演讲环节 , 学生代表们也介绍了自己的作品 , 高三学生金正宇介绍了他和同学们开发的APP“故宫 AR+”和概念性产品“故宫 Tags” 。 前者采用AR 增强现实技术、像素风设计、简单易用的交互、支持全平台的通用 App以及精美的建筑模型 , 带观众感知真实、触摸历史 。 后者可以实现“只要将你的手机对准一个文物 , 然后向那个文物靠近 , 你的手机上就会自动出现这个文物的详细介绍 , 并且系统级锁定闪光灯来保护文物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的2018级本科生王傲在演讲中谈及:“考古学界的老前辈们使用的工具主要就是各式各样的铲子 , 每天除了挖陶片就是在往纸上画陶片 , 能称得上有点科技含量的也不过是不多的胶卷相机 。 而现在 , 像素越来越高的手持相机已称不上稀奇 , 无人机航拍早就成了考古工地上的常客;绘图、记录逐渐告别了纸与笔 , 转由计算机代劳;考古研究者们也从田野走进了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化实验室 。 我们和前辈们在同一片土地 , 看到将是越来越不同的世界 。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文化|【“用数赋智”系列宣讲】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传统工艺的跨界创新
- 文化|“视频会员”的意义,藏在腾讯视频VIP九周年里
- 历史|河南五举措数字赋能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 教科|中阳县举办第二届青少年机器人智能大赛
- 文化|除了帆布袋、书签、杯子,博物馆文创还能做什么?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赋能文博创新
- 传统|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将在成都发起成立
- 青少年|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走进三亚中小学校
- 艺术|疯狂兔子宇宙博物馆·奇趣展亚洲首展在渝开幕,鲲集文化带你探寻宇宙博物馆
- 技术|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将在成都发起成立 亮点多多